林路厝:中西方文化结合 历经百年沧桑仍气势恢宏
特色 林路亲自设计 材料来自南洋
林路厝系新加坡著名华侨建筑家林路(1851-1929)建于清光绪晚期。林路,出生于南安南厅后埔乡(现省新镇满山红村)的贫苦家庭,少时遵父遗嘱,外出学习建筑工艺,成为颇有名气的工匠,人称“小鲁班”。
清光绪早期,林路漂洋过海,南渡新加坡谋生,最初从事建筑业兼制砖瓦,后成为著名建筑家,继而投资经营树胶土产。由于经营有方,勤俭拼搏,遂成为华侨富商。1901年,新加坡筹建维多利亚纪念堂,林路利用中国传统的棚架古法,以最低的标价承建。他盖了这座楼后,轰动了整个新加坡,从此被誉为“华侨建筑家”,名扬东南亚。
“这座房子是林路自己设计的。”南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小川说,清光绪晚期,林路开始兴建自己设计的宅第、宗祠、书房。主体建筑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告竣,部分附属建筑至民国初年完成, 形成一独特、宏伟、气派的建筑群。
他说,建筑材料以传统的砖石木为主,且精雕细刻,内部装饰部分采用从东南亚进口的水泥花砖。建筑风格以泉州红砖、硬山顶、四合院加左右护厝的传统民居为主,角楼外观具西洋风格,内部装修部分采用水泥花砖。当时的建厝材料大都运自海外,水泥地砖历经百年仍保存完好。
据介绍,当年建房子,每天从村里挑出去买建材的白银就有两担,还专门配备两名持枪保镖一路护送。连铺地板的釉面砖,都是从南洋用船运回来的。
意义 中外艺术交流 难得实物资料
林路厝的巧妙之处是外来设计与闽南传统建筑结构融为一体,令中西风格水乳交融,设计更合理,更适合人居住。林路后裔大部分仍分布于东南亚诸国及港、澳、台等地区,至今林路后裔仍经常回乡寻根谒祖,林氏民居成为连接海内外宗亲的重要纽带。
“林路厝体现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结合。”杨小川说,建筑群的建筑设计在闽南传统的建筑形式上加以创新,宗祠、传统民居、叠楼、角楼、花园式书院既互有特色又融为一体,充分显示出林路这位华侨建筑家的建筑设计才能。
他说,建筑施工工艺也属闽南上乘,砖石木作用材较佳,内外装饰富丽堂皇,随处可见的精美石雕、木雕代表着当时闽南建筑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建筑群的墙壁、地板装饰有精美的进口水泥花砖,巧妙地将南洋建筑装饰风格融入中国的传统建筑装饰之中,使这一建筑群更加绚丽多彩,成为中外艺术交流难得的实物资料。
他告诉记者,林路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同时还发挥着华侨寻根谒祖的重要使命。
- 2013-06-21闽南红砖建筑与红砖文化
- 2013-06-18南建筑中宝贝多 红砖建筑通过海路传入泉州
- 2013-05-23洛阳镇张氏古大厝保存完好 曾是电影取景地
- 2013-04-26精美雕刻和名家墨宝汇聚 精雕细琢福兴堂
- 2013-03-07惠安明清古建筑群 改写闽南“出砖入石”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