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县市新闻 > 正文
寻古访今游感德 品味浓浓的“闽南味”

2013-11-08 08:57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在感德除了品茗外,别忘了也要欣赏那的秀丽美景和名胜古迹。

寻古访今游感德

龙通土楼“崇墉永峙”是一座方形土楼

安溪感德镇重峦叠嶂,园青雾绕;镇内既有龙通土楼这样的古民居,也有五甲建筑群、五落大厝等仿古建筑物,它们遥相呼应、蔚为壮观;石门村还是“医神保生大帝”的出生地,入村处有三块大石叠成的石门,据说古代只能通过这处石门进入村子

核心提示

眼下正是秋茶绽香之际,感德镇内山黛峰渺,园青雾绕,来这里冲上一壶新茶,在氤氲茶香之中,便能把秋寒忘却。

在感德除了品茗外,别忘了也要欣赏那的秀丽美景和名胜古迹。这里除了有宏伟庄严的碧湖岩、万民景仰的茶王公祠、香火鼎盛的玉湖殿外,还有不少古民居建筑。在当地人的推荐下,我们游览了龙通土楼、五甲建筑群、五落大厝等颇具特色的建筑,它们有的是古代之物,有的则是近几十年才兴修的,虽然在时间上,它们相互隔着浩瀚的岁月长河,但细细品味后,却都能尝出一股浓浓的“闽南味”。

□本报记者 吴拏云/文 陈起拓/图

霞中村的五落大厝肃穆大方

近400年历史的龙通土楼

感德镇龙通村是一个位于永春与安溪两县交界处的小山村。村中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一座已近400年建筑历史的大土楼——龙通土楼“崇墉永峙”。“崇墉”一词可见于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的诗句,“崇墉冈连以岭属,朱阙岩岩而双立”,是“高墙、高城”的意思。龙通土楼取名“崇墉永峙”,就是希望这座高大的土楼永远屹立在大地之上,足见当时建造者的胸怀。

龙通土楼是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11米,长宽各29米,建筑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土楼坐南朝北,呈正方形,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方形土楼”。据感德镇爱好摄影的吴承接先生介绍,这是安溪惟一的一座方形土楼。从土楼西侧墙面上悬挂着的文字介绍,我们得知土楼的来历:“龙通村许氏十二世先祖崇贾公,精心植茶,历经五代遂成一方富贾。裔孙尔堦公,为防匪患,于1644年斥巨资兴建土楼,耗时八年方告竣。清代以来,许氏历代祖先曾利用坚固的土楼与匪寇抗衡,使匪或惨败而逃或无功而返。”

土楼的大门框是用板条石弯拱而成,上面有一石匾额,题写着“崇墉永峙”四字。进了拱门,气派的三层方形重木阁楼不禁令人眼前一亮。这方形阁楼不是简单的平廊设计,靠北一面的楼基有抬高,其余三面则较低,所以在北面廊梯交汇之处就像是隼卯在了一起,建造技艺独特。据龙通村村长许文理介绍,古时为防匪寇困楼,这土楼内囤积着大量的粮食,足够楼内居民一年所用,本来在土楼内的东南角还有一口水井,水源同样充足。另外,土楼外墙石基厚达2.8米,土墙厚近2米,高约20米,大门是用粗长、厚重的木条上门栓,十分坚固,“普通的匪寇根本没办法攻破这土楼”。

龙通土楼前有一片茶园

整幢土楼共有72间房,可住数百号人,至今在一些房门外还标着“二号 10人”、“三号 12人”等字样,据说土楼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住过生产队,房门外标的就是当时每间房中所住生产队队员的数目。土楼内不少地方的墙面已被熏得黑黝黝,地上留有残破的小灶台。望着这些前人用过的灶台,那楼内飘出袅袅炊烟的情景,仿佛又浮现在了眼前。

登上三楼,可以看到四面土墙上设有26个瞭望口,并有许多用竹筒安放在墙中的射击孔。这些瞭望口和射击孔在以前强匪横行的时候,能派上不小的用场。“传说,许氏祖先曾被土匪围困在土楼里,他们用大石块堵住大门,在楼上用土枪打土匪。匪帮攻不进来,数日后只得撤退。”许文理说道。土楼内廊道间的木窗也很讲究,它们是双层的,每一层上面都有筛孔。拉开时,筛孔能通风透光,而合拢起来时,则严丝合缝,密不透风。设计之巧妙,令人赞叹。

在龙通土楼的右侧前方,还有一片闽南古大厝。据许文理介绍,这片古厝名为“芹前厝”,是龙通土楼“崇墉永峙”建造者尔堦公的儿子兴建的。但既然家中已有土楼这样巨大的建筑物了,为什么还要另建古大厝呢,这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住在土楼“崇墉永峙”的许氏精于茶道,而我们现今还能在这土楼内发现许多制茶的工具。土楼冬暖夏凉,是炒制茶叶的好场所。当年一到茶季,先民们在这里炒茶、晾茶,整座土楼想必是茶香四溢,那浓浓的茶味已渗入到土楼的每一寸空间中。古人诗云:“媚春光草草花花,惹风声盼盼茶茶。”在浮华尘世中见此土楼,也恰似闻到了幽幽茶香。

远看五甲民居群重檐翘脊,赏心悦目

五甲村民居群成了新风景

感德镇五甲村的民居群如今已小有名气。闽南的许多传统民居以“皇宫起”、“大厝起”著称,来到五甲村才知道,“皇宫起”建筑在乡村间根植之深、应用之广——在村中一片不大的丘陵地上,拔地而起了几十座“皇宫起”建筑,红墙灰瓦、砖石木结构,画栋雕梁、重檐翘脊。这么多的大厝排在一起,看上去给人一种庄严恢宏的感觉。这些建筑拙朴大气,初看下,你会以为是来自古代的建筑,可一打听下却让人吓一跳,原来,这些建筑最早的也不过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才建的。

细看这些大厝,在结构上基本都是中轴线对称结构的建筑,突出厅堂,横向扩展布局,通常有二落、三落不等,由厅、房、庭、廊、巷构成全宅。这种建筑活动空间大,聚散方便且光线充足,通风透气良好。庭院和护厝的设计,很适合乡村家族的群居生活。

据村中一位做茶叶生意的王先生透露,五甲村之所以建造了如此多的“皇宫起”传统民居,是因为最近几十年来靠着种茶、卖茶赚钱,村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家都想建一些能“传给子孙的房子”,而闽南“皇宫起”大厝自然成了“不二之选”,“有人先盖了,结果大家就都争着模仿,就盖起了这么多大厝来……”

应该说,五甲村的“皇宫起”民居群是村民们在无意中创造的一道风景。

“石门”石就坐落在石门村的公路旁

古今结合的五落大厝

不久前,有网友在网上贴出了一组安溪感德镇霞中村一座五落大厝的照片,这大厝从外表看,红砖飞檐、层层叠叠,既堂皇古雅,又肃穆大方。网友们纷纷在揣测这是哪位安溪古代名人的故居。

记者趁着在感德镇采访之机,特地前去寻访,结果发现这座五落大厝竟然是上世纪80年代才兴建的建筑,而且还是一座装了电梯的闽南大厝!

霞中村村支书汪世裕告诉我们,霞中村的五落大厝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一共是分三个阶段建成:第一阶段先建了前面两落;第二阶段建了第三落;第三阶段建成后面两落。“最近一次完工是在2011年,所以这五落大厝其实很新。”

五落大厝就外观而言,是照着悬山式“五间张双护厝”的闽南古大厝模式来建造的,第一进和第二进的内部装饰倾向于古民居化,而后三进内部装饰则完全是一种现代化的风格,墙上有空调,楼道间有电梯,廊灯甚至是自动温控的……整个建筑可以说是具有“古代的壳,现代的芯”。

看护五落大厝的王开温先生是屋主的姐夫,他表示,五落大厝其实很有代表性,它反映了当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民众建宅的一种新思想:既不忘闽南的传统,又能享受现代化生活带来的舒适与便利,有何不可?“每一进都设有祖祠,祠厅挑高达8米,以后会用来祭祀祖先,也告诉子孙后代,不要忘本。”

土楼内有72间房,可住数百号人

触摸历史的“石门”石

感德镇石门村是“医神保生大帝”——吴真人的出生地,位于石门村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玉湖殿”,是奉祀保生大帝的祖籍殿。据清乾隆《安溪县志》载:“宋灵医吴真人故迹,在石门尖麓。真人名夲,字华基,号云冲,生于宋太宗兴国四年 (979年)。”海内外奉祀保生大帝的庙宇大多以“慈济”为名,称之为“宫”,惟独石门玉湖殿称之为“殿”。殿始建于宋,坐北朝南,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尚存宋代柱础等遗物。

石门村村名的来历源于三块大石,这三块大石统称为“石门”石,坐落于现今入村的村道旁。据吴承接先生介绍,古代的石门村因为地处偏僻山中,鲜有外人到访。由于村子的四周被茂密的植被团团围住,惟一能进入村里的路,就在由三块大石叠成的“石门”之下,那是在这三块大石中间形成的一条窄道。所以入村必先过“石门”,石门村因此而得名。“现在道路通畅便捷了,村民进出都极其方便。‘石门’虽然失去了原先的作用,但它仍作为一个地标似的古迹存在着,依然吸引着众多来石门村的游人。触摸着它,就仿佛触摸到了历史。”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