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能征善战的清代武将 海坛总兵洪范寻踪记

2013-11-22 10:50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惠安黄塘将军山上安息着一位能征善战的清代武将,他曾参与过平定三藩之乱、澎湖海战、平定噶尔丹叛乱等重大战役,屡立战功,由一位武秀才蜕变为一品官阶的海坛总兵,他就是泉州人洪范。

惠安黄塘将军山上安息着一位能征善战的清代武将,他曾参与过平定三藩之乱、澎湖海战、平定噶尔丹叛乱等重大战役,屡立战功,由一位武秀才蜕变为一品官阶的海坛总兵,他就是泉州人洪范;据洪氏后人透露,洪氏祖厝和洪氏宗祠旧址都在泉州市区田安路上,曾是洪范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泉州府志》中有洪范总兵的人物介绍

核心提示

在今年公布的福建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上,位于惠安县黄塘镇后店村的后店总兵墓,赫然在列。这座总兵墓又名洪范墓,安息于其间的泉州人洪范,是位清康熙年间在战场上十分活跃的武将。他既参与平定三藩之乱,又随施琅将军攻克金门、澎湖,还参与过平定噶尔丹叛乱,南征北战,跃马奋舟,屡立战功,令人景仰。

近日,记者到黄塘镇后店村探视洪范墓时,得到消息称,洪范墓前的谕祭碑现置于后店村内一户人家门前,而与洪范有关的洪氏祖宅、洪氏宗祠原址皆在泉州市区的东涂社区中。记者随即前往这几个地方查访,试图寻找能帮助解读洪范这位历史人物的线索。

□本报记者 吴拏云/文 实习生 桂晓芳/图

总兵墓前的望柱为八角石狮望柱

依山势而筑的总兵墓

11月的黄塘,丘原逶迤,林莽苍苍。虎崆山上,洪范总兵的墓静静地躺于山顶,四周风声呼啸,树木叶枝瑟抖,空谷陷入沉思,似乎仍在回味那金戈铁马的岁月。

总兵墓坐西南向东北,依山势而筑,平面呈“风”字形,占地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墓室双圹,呈屋式,三合土构筑;墓前辟有三级埕台,两侧分列石翁仲、石马、石虎、石羊,还有八角形石狮望柱一对。与我们一道前来探视洪范墓的考古学者刘志成,和后店村村民一道,测量出墓碑的宽度为3.1米,高0.96米,如果加上墓桌的话,高度则有1.72米。墓桌正面还雕刻着双龙戏珠图案。那对八角形石狮望柱高达8米,耸入云天,看上去颇有气势。据《清会典事例》载,道光朝之前规定:“民公侯伯一二品官,皆用石人二,石马二,石虎二,石羊二。”照此看来,此墓应为一二品的墓制。

墓碑中央呈半圆形,左右为长方形,中间写着“皇清洪公王氏赐茔”,左右有“福建海坛总兵官正一品加”“赠太子少保暨配一品夫人”。可以看出,这是洪范与其夫人王氏的合葬墓。

据当地村民介绍,这虎崆山古时相传有风水穴“关公看兵书”,故又称“将军山”。而距离此山不远的虎窟村虎窟山上,有施琅将军的陵园。施琅和洪范在生前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亲密战友。辞世之后,两人在青山之畔作了邻居,思之,不免令人唏嘘。施琅去世的时间是1696年,而洪范则是1706年,两者相差整10年。

洪氏宗祠就在东涂社区内

谕祭碑遗落在村子中?

“之前这里还有龟趺座、谕祭碑和石碑坊,但后来石牌坊被毁,已无踪影。龟趺座、谕祭碑被山洪冲到我们村,龟趺座现在还在一处深沟中,无人捞取。而谕祭碑据说是被一教书先生捡走,现放置在他家门口……”后店村村民告诉我们。

于是,我们到后店村中一路寻访,终于在一户人家门前,找到了那传说中的“谕祭碑”。这块青石碑长约3米,宽1米,以背朝天的方式卧倒在屋外。一位老先生从屋子里走出来,他告诉我们,这块石碑是多年前他们家人在村外找到的,估计是从山上的总兵墓滚落的。石碑上刻有字,后来还曾有考古专家找上门来,为此石碑拓了片。“我年过九旬了,知道那墓是早就在山上的,因为我小时候就到那边玩耍过……”老先生说。但对于洪范这个人物的事迹,老先生却表示并不清楚。

“谕祭碑”上究竟有什么字呢,又记录下了洪范什么样的生平事迹呢?我们很想知道,无奈这块青石重达七八百斤,在地上像生了根似的,实在无法搬动,只好作罢。据老先生透露,最近几年,洪氏的后人常到洪范墓来祭奠祖先,并且对这座大墓进行了一定的修缮。“洪氏后人都为有这样一位官至一品的总兵祖先而感到骄傲。”

在后店村一户人家门前有一块大青石碑,据说是总兵墓的谕祭碑。

祖厝和旧宗祠皆已不在

闽南六桂堂常务副会长洪清溪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搜集、整理与洪氏一族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得知我们正在打听总兵洪范的故事,他向我们透露一个重要讯息:洪范居住过的洪氏祖厝以及洪氏宗祠原本都坐落在泉州市区的田安路上,当时的洪氏祖厝有五开间、三进深、双护厝,十分气派,而宗祠就建在洪厝旁边。“据族谱记载,洪范是我们的六世祖。洪氏祖厝应该是洪范或者洪范之前的人盖的,年代已无法考究。祖厝曾经发生过火灾,后有修缮。有段时间当过龙门小学的校舍,新中国成立后还曾用作生产队的仓库。”

洪清溪先生回忆说,他小时候就住在洪氏祖厝内,清楚记得厝前有很高大的旗杆夹石,只是没见过旗子。“因为洪范是武将,在祖厝的东侧还有马房。”遗憾的是,因为当地要盖新的住宅区,祖厝和宗祠都被拆了。“洪氏宗祠如今挪到了丰田街上,就在泰和酒店的后面。旧宗祠除了一对石狮子留下来外,其他东西全部毁于一旦。”

总兵墓前有石翁仲、石马、石虎、石羊等物

参加过多场重要战役

由于洪范生前活动的重要场所——洪氏祖厝和洪氏旧宗祠皆已不在,我们只好从文史资料中探究洪总兵的一生。

洪清溪先生提供的光绪版《泉晋福田敦煌洪氏家谱》中载:“洪范,字寿箕,号仁庵,晋江田庵人(今属泉州市丰泽区丰泽街道东涂社区)。本智勇之才而成忠孝之德,适逢三藩之乱,以同安痒生投笔从戎,献策于郎廷相,随师克复兴化、泉州。”

乾隆版的《晋江县志》有记载:“洪范,字寿箕,由武痒授千总,委防宣平。贼兵犯境,败之。随大兵攻贼于乌龙江小门山,连破十三寨,斩伪将朱仁、林忠等。复兴泉,擢中军守备。”

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由史书我们可以得知,三藩之乱暴发后,洪范就以武秀才的身份参军,没多久当上了千总,并且向当时的福建总督郎廷佐的弟弟郎廷相献策荡贼。后来在福州的乌龙江小门山战役中,连破十三寨,斩杀敌将朱仁、林忠等,武勇之强可想而知。因战功显赫,洪范被提拔为中军守备。

小门山一战,只是洪范小试牛刀。康熙十九年(1680年),他又随提督万正色克复浔尾、丙洲,荡平金门、厦门,屡著奇功,从而为平定“三藩之乱”作出不小贡献。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收复台湾的重要一役——澎湖海战拉开战幕,而洪范也没有错过这样的立功良机。据《台湾文献丛刊·郑氏史料三编·兵部尚书李之芳等残题本》载:康熙二十二年,(洪范)随施琅出征澎湖,与兴化总兵吴英、建宁副将谢思礼统率“出海策应”攻击梯队,攻克澎湖。

另据《靖海纪事·报入台湾疏》记载:康熙二十二年闰六月,(洪范)受(施琅)派遣,与傅宣、杨俊功在澎湖负责接受台湾受降事务。光绪版《台湾通志·列传》则曰:(洪范)负责招抚房锡鹏余部,晋封左都督,以副将管同安右营游击。

可见在澎湖海战中洪范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与吴英、谢思礼一齐统率“策应舰队”参加海战;二是纳降并且招抚包括房锡鹏在内的明郑余部。这两件任务都顺利完成,于是,洪范再次获得晋升,成了左都督。

如果说前几次战役较集中体现了洪范擅长海战的特点的话,那么参与平定噶尔丹叛乱,则证明洪范在陆战方面同样出色。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年底,在沙俄的阴谋策动下,漠西蒙古的噶尔丹发动了一场旨在分裂祖国的叛乱。乾隆《泉州府志》卷五十六《武绩·洪范传》载:“康熙三十年(1691年),洪范筹办粮草,率部出征,参与平定噶尔丹叛乱,升任庆阳副将。凯旋后,升海坛总兵。”

庆阳素有“陇东粮仓”之称,是当时的重要战略要地,洪范在平乱过程中,成为庆阳军队的副指挥官,可以说是被委以重任。这也是为什么在获胜之后,他会迅速“上一台阶”,成为海坛总兵的缘故。在海坛总兵任上,洪范强力整军,增岗加哨,守卫海疆。每遇风灾,必督军参与救险保民,政声颇佳。

总兵墓近几年曾获修缮

联系闽台的重要文物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洪范病卒,获赠太子少保,予祭葬。纵观其一生,可谓一帆风顺,不管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官场中,几无败笔,更显示出他智慧过人。

“现在泉州已成为东亚文化之都,我们有责任挖掘更多这座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把他们介绍给世人,洪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刘志成先生说。

值得一提的是,洪范的许多后人,现在都在台湾。据道光版《晋江县志》载,洪范之子洪继龙在康熙乙未科(1715年)中了武进士,后担任台湾镇标右营游击,并擢升为闽安烽火营参将。洪范之孙洪秉彝入籍台湾府学,中雍正癸卯恩科(1723年)武举人,任龙门副将。据悉,如今在台湾,洪范的后人大概有数百人,洪范墓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必然会吸引他们前来扫墓祭祖,从而促进海峡两岸的联系和交流。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