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两晋:衣冠南渡沿晋江而居 乱世来泉寻乐土

qz.fjsen.com 2013-11-26 16:40   来源:东南早报    我来说两句

两晋 衣冠南渡 乱世来泉寻乐土

福建最早的道观、闽南最早的佛寺,均于这一时期在泉州建成

元妙观有“八闽第一道观”之誉

相关新闻: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 三国时期泉州行政建制开端

当时间倒回公元300年前后,在神州大地,我们会看到这样一幅场景——

北方广阔的中原地带,一队骑兵出现在官道上,神情惶恐、衣衫褴褛的百姓和曾经显赫的士族仓皇向南奔逃。骑兵过处,刀光剑影,尸横荒郊;千里江山,一时间哀鸿遍野。在南方偏远的丘壑山林,侥幸活下来的人们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终于找到理想中的乐土。其中有些人来到泉州后沿江而居,因思念故土,为此江起名“晋江”。

这一时期,史称西晋“永嘉之乱”。中原百姓南下避祸,形成了北方汉人入闽的第一次高潮。他们不但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还带来了自己的宗教信仰——福建最早的道观和闽南最早的佛寺,在此时拔地而起。

□早报记者 赵鹏云 庄丽祥 文/图

衣冠南渡,沿晋江而居

泉州濒临大海,气候宜人,三国时就有大量中原百姓移居至此。据厦门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支平教授介绍,“大规模的北方汉人入闽是永嘉年间及其以后,永嘉年间是北方汉人入闽的一个高潮”。上面的这首诗,是宋初泉州安溪一名叫詹琲的诗人所写。诗中描绘的,正是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衣冠士族南渡入泉的悲惨场景。

西晋惠帝时期爆发“八王之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五胡乱华”战乱频发,中原百姓纷纷南下避乱。乾隆《福州府志》引宋人路振《九国志》载,“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大批北方汉人南迁福建,不少人来到泉州定居。

东晋时期,南北分立,中原百姓更是大批移居泉州。1973年,南安丰州发现一座东晋宁康三年(375年)的墓葬,出土了一枚“部曲将印”和有“陈文绛”字样的长砖等物件。部曲是北方豪强的私人武装,可见此时北方士族南迁时把众多的部曲也一起迁到了晋江流域,从而加速了这一地带的开发。

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也散见于泉州一些墓志铭和姓氏的族谱中。唐代欧阳詹为晋江郑季实撰写的墓志铭时云,“永嘉之迁,(郑季实)远祖自江上更徙于闽,今为清源晋江人”。泉州《杨氏族谱》称“其先弘农人,永嘉过江,迁于闽越。祖某漳州长史,父某泉州南安县丞”。《梁氏族谱》称其先祖于“晋室离乱,梁芳以族随晋渡江,大衍于钱塘、合浦间,孙遐仕安帝,桓玄篡,逃闽。……因家南安”。可见,晋江流域是当时北方汉人南迁的首选地之一。

永嘉年间“衣冠南渡”,大批北方汉人南迁福建,不少人来到泉州定居。

最老道观,至今一千七百多年

在古城泉州的老城区东街、市公安局的对面,有一处气势恢宏的传统建筑——元妙观,本地人称其为“天公观”。这可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观,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距今已有1731年,有“八闽第一道观”之誉。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福建省道教协会名誉会长、泉州市道教协会会长林舟介绍,元妙观具体由何人所造,如今已不可考。据史书记载,秦汉时,就有方士在清源山修炼;晋代,道教早期重要流派“五斗米教”的第四代传人张盛迁居江西龙虎山,“道民”也随之往南迁,其中就有一部分流入福建。

元妙观初名“白云庙”,历代以来曾多次修葺、扩建,且数次易名。清乾隆《泉州府志》云,“元妙观,在府治南。晋武帝太康(280-289)中,为白云庙。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建观,初名中兴。开元间(713-741)改龙兴观为开元,而以观为隆兴。宋大中祥符间(1008),改天庆。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改玄妙”。清康熙七年(1668),为避圣祖玄烨之讳,又易名元妙观,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上的元妙观占地1万多平方米,观前在照壁塑有太极图、星象、日月,观内外凿有七口丹井,布列成北斗星座状,称七星井,传为道士炼丹所用。但自民国以后,元妙观屡遭破坏、占用,日渐废圮,在“文革”中毁坏殆尽,全观只存中殿左脊一角四间。直到1996年,泉州市政府规划出10亩地复建元妙观,至2007年年底先后建成三清殿、凌霄殿和灵宫殿等。

佛寺初现,历千年兴废

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据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研究员李玉昆称,西晋太康九年(288年)在南安丰州九日山西二里建的延福寺,是泉州最早的寺院,也是闽南最早的寺院,更是与河南洛阳的白马寺(东汉年间)齐名的中国一南一北佛教最早传入地之一。

李玉昆介绍,佛教传入泉州也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北方战争连年不断,百姓生活艰难,为佛教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西晋末年诸王混战,中原士族和百姓南迁时,也把佛教从中原地区带到泉州。

由于年代久远且无迹可考,延福寺由谁所建也无法考证。这座寺院初建时名为“建造寺”,距今址有一公里远。唐时移建于九日山南麓,宋初由陈洪进增建,才改名为延福寺。南朝时,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泛海来中国,在金溪古港登岸,曾驻锡延福寺三年翻译佛经,至今在九日山西峰“一眺石”前方有一片磐石,据传为拘那罗陀翻译佛经的地方,故名“翻经石”。

据史料记载,延福寺到宋代已达“院落54座,21座皇帝赐匾”“千僧千尼”的规模,占据九日山前整片地块,民间则用“五百和尚,五百尼姑”指代延福寺僧尼之众。但从元朝开始便开始衰落。到了上世纪30年代,只剩下一座重檐的破落中殿了。“文革”开始后,有1700多年历史的延福寺被废,彻底从九日山下消失。直到1988年,印尼华侨黄和合先生捐资135万元重修延福寺大殿,但规模已大不如前。

忆昔永嘉际,中原板荡年。

衣冠坠涂炭,舆辂染腥膻。

国势多危厄,宗人苦播迁。

南来频洒泪,渴骥每思泉。

—— 《永嘉乱,衣冠南渡,流落南泉,作忆昔吟》

公元281年

(太康二年)

在今泉州市区建白云庙,即今元妙观,为泉州最早的道观。至20世纪60年代末毁坍,尚存残殿。

公元282年

(太康三年)

析建安郡地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属晋安郡。

公元288年

(太康九年)

在晋安县治(今南安丰州镇)西建建造寺,宋初陈洪进增建,改名延福寺,为福建最早的佛寺之一。

公元311年

(永嘉五年)

中原战乱,士族南渡入闽,部分沿古南安江聚居。后改南安江为晋江。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