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省”字号土楼沦为鸡舍鸭棚 泉州土楼盼新生

2013-12-02 08:56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历经约20年的考证,泉州市文管所日前公布了一份调查数据:泉州总共有土楼63座,分布在安溪、南安、永春、德化、洛江、石狮和泉港,其中安溪占了将近一半。

聚斯楼已有641岁,现存夯土墙为明洪武五年建造。

B 聚斯楼 最古老土楼

后人3万多 楼中不住人

沿着崎岖、狭窄的山间公路,在安溪的大山深处——西坪镇赤石村,记者找到泉州最古老的土楼: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的聚斯楼,它今年已有641岁。

聚斯楼为全土木结构,坐北朝南,整体建筑由主体建筑、“虎牙”、池亭(丹池)、蜈蚣须护翼组成,总占地面积约为9048平方米。主体建筑呈方形,共有三层72间房。土楼外墙为生质夯土,土墙内为回形三层建筑,穿斗式木构架,屋面为单檐歇山顶。现存夯土墙为明洪武五年建造,其内木构架经多次维修,还保留有清中期的风格。

据赤石村村民林孝沃称,建楼的是他们的祖先林公孙——一名做茶叶生意的商人,当初的建设目的主要是防土匪和野兽。在2011年以前,这座土楼里一直有林氏子孙居住,解放后一度是村里的集体住所。2009年,聚斯楼被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聚斯楼里常年没人居住,站在院中就能感受到一股寒气。从下往上望去,土楼的楼梯、木结构门窗都有不同程度的腐坏。林孝沃说,由于缺少维修费用,土楼不但难以开发保护,如今连最基本的防火都存在很大隐患。之所以让之前的5户常住居民搬出,也是为了消防安全的考虑。但据有关文物专家向记者透露,木结构房屋的居民搬出后,由于通风受影响等原因,只会加速房屋的衰败。

林孝沃说,从这座土楼里走出的林氏后代,住在赤石村的还有1000多人,但大部分都已移居台湾,“在台湾的族人有3万多人,主要在台北居住”。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