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奎楼是泉州现今保护得较好的土楼
C 聚奎楼 最得宠土楼
获拨款维修 设老人活动中心
在南安金淘镇朵桥村,冬日的阳光照射在有200多年历史的聚奎楼院子中,显得格外亲切。土楼里住着傅志钦夫妇,他们已在这里开了30年的小商店,平时也负责照看着土楼。他们的一天往往是这样开始的:清晨8点多,傅志钦的妻子从院中的古井里打上一桶水来洗衣服,村里的老人们陆陆续续地来到土楼,有的人聚在一起话仙,有的人在收拾桌子准备打牌。
聚奎楼又名朵桥土楼,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1016平方米,不仅规模宏大,建筑技艺也十分精湛。兴建这座土楼的是傅方升、傅方进兄弟,相传他们原来都是轿夫。土楼共有三层,高十多米,每层走廊相连,各有20间房屋。一、二层外墙用长条石砌成,内墙夯筑三合土,厚达2.3米;三层采用三合土打墙厚度缩小为0.4米,此层四面各开窗7个,整幢土楼也只有28个窗户。
据楼主的后人、70岁的傅少白老人称,土楼自从建成后,一直有人居住。解放后,土楼还做了一段时间的供销社。供销社撤销后,就有族人一直在土楼里开店,所以没有断过“烟火”。2005年,聚奎楼被评为第六批省级文保单位,之后村里收到数万元的拨款,族人又捐资数万元,对土楼一、二层的木门窗修葺了一番。今年,他们再次收到7万元的拨款,于是改换了老化的电线和照明灯。
朵桥村的村主任傅志专说,由于村里对土楼比较重视,因此保护得比较好,还将土楼一楼的一些房间建成了村里的老人活动中心,平时土楼里就很有人气。下一步,他们希望能争取到更多的资金,对土楼再进行一次大修,未来希望开发成旅游观光的景点。
即使聚奎楼是记者此行中见到保护最好的一座土楼,但也面临着衰败的问题——土楼的二、三楼很多木结构门窗腐朽,地板凹陷,墙皮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