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泉州 风华绽放
东西塔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张九强 摄)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金改”、“综改”历史机遇,泉州人以一场“增强忧患意识 推动长远发展”大讨论再出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先行先试,在众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硕果俯拾皆是。
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专版,以“东亚文化之都”、“生态泉州”、“大讨论”、“政企合作”、“电商发展”、“金改综改成效”、“创新社会管理”等为关键词,盘点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泉州发展的喜人成就,为全力打造泉州经济升级版、改革创新示范区、生态宜居幸福城凝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
□本报记者 叶舒雯 王蕾 郭雅莹 实习生 董文杰
2013年8月26日,对于泉州来说,是个难以忘怀的日子。当天,随着“泉州”二字从文化部评审专家委员会的口中宣布,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花落泉州!
一个月后,泉州与韩国光州、日本横滨的艺术团体同台亮相演出,并正式被授予“东亚文化之都”称号,开启了一轮文化发展的新篇章。无论是推陈出新的文娱活动,还是紧锣密鼓的文化设施建设,抑或频频亮相央视的城市形象,2013年当选“东亚文化之都”的泉州,几乎每一天都发生着与“文化”有关的新鲜改变。
镜头回放
精彩口述赢“满堂彩”
高规格、高标准,铸就了泉州“东亚文化之都”的高含金量,这不仅因为各国仅能选出一个能够代表本国文化的城市,而且评选的指标囊括对各个参选城市文化传统、非遗传承、对外交流、文化建设等各个层面的综合评价。
今年8月26日,在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终审工作会议上,经过紧张角逐,泉州以88.92分的全场最高分,力压苏州、杭州、青岛、武汉、西安等城市,最终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
最激动也最令人骄傲的是城市陈述和答辩两个环节。当天16时许,市委书记黄少萍从容大气的口头陈述,与PPT、视频短片互动融合,大跨度、分层次地展现泉州深远厚重的多元文化底蕴、悠久广泛的对外交流史,以及精心策划的东亚文化交流方案——前期日夜筹备的精雕细琢,加上评审时底气十足的多元陈述,终于赢得来之不易的桂冠。
独具闽南特色的红砖厝是泉州殷实文化遗产家底中的一枚瑰宝。图为鲤城区常泰街道五星社区保护完好的成片闽南红砖厝。(陈晓东 彭斌 摄)
传承保护
修复古建筑新建剧院
在当选“东亚文化之都”后,无论是具体可感的固态文化建设,还是探索创新的非遗传承,都马不停蹄,彰显着首个中国“东亚文化之都”言必信、行必果的执行力。
继市区府文庙百年泮宫重焕光彩之后,其价值最高的大成殿维修也紧随其后。日前,省政府关于《泉州府文庙保护规划》的一纸批文,更是为这一“国保”单位的建筑修整、恢复全貌等提供法律保障。
放眼泉州,关于古建筑的保护修复比比皆是,永宁古卫城修复城门城楼,五店市传统街区打造文化遗产存留工程,安海镇安平桥文化公园抓紧施工。我市还同步谋划对泉州影剧院、泉州南音艺苑、梨园古典剧院等一批文化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此外,泉州木偶剧院将于年底全面竣工,泉州歌舞剧院力争明年初开工。
文化活动
推陈出新愈演愈精彩
不论是弦友汇聚的南音会唱,还是古色古香的笋江畔“拜月”活动,或者独具特色的猪脚美食文化节、书香飘逸的南安读书月、传统复古的府文庙学子成年礼,数月以来,“东亚文化之都”东风劲吹,泉州大地各色文化活动更是推陈出新,愈演愈精彩。
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文化惠民活动不再是翘首以盼的福利,而几乎是一日三餐的“家常便饭”。例如,在新门街、府文庙、锦绣庄等,四台泉州本土文化演出场所和时间已经相对固定,市民游客可便利实惠地观看南音、梨园、高甲戏以及综艺演出。而在梨园古典剧院和南音艺苑举办的“泉州市直剧团公益性低票价演出活动”还将持续到明年元宵节。在“戏窝子”里过足戏瘾,俨然成为文都泉州最生动的文化生态写照。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南音(陈起拓 摄)
文化产业
创意园区风生水起
就在这两天,海内外泉商为家乡拟建的泉州当代艺术馆捐款6010万元,再度掀起“东亚文化之都”文化建设的高潮。
近年来,泉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渐入佳境。截至10月底,惠安雕艺文创园已有55家企业意向入驻;晋江“三创园”轻工学院预孵化基地已有7家企业签订正式入驻协议;洪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启动区“晋江国际工业设计园”已有26家企业入驻。
在今年第六届文博会上,我市更是携46家企业参展,共签约文化项目18个,总金额33.0458亿元,其中合同金额30.64亿元,同比增长270%,超亿元项目达11个。
公共文化
文化信息村级服务点全覆盖
更广的范围里,我市积极探索创新公益性文化服务模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走在全国前列,实现文化信息村级服务点100%覆盖,全市所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均实现免费开放,除德化外,全市每个县(市、区)均建有数字影院。
在非遗保护方面,今年新增市级非遗项目36个,新增市级传承人105名,截至10月底,全市共有各级非遗名录达601个,其中世界级4个(是全国唯一拥有全部三大类联合国非遗项目的城市)、国家级31个、省级76个、市级170个,非物质遗产项目数量、等级居全国地市前三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