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有观众捧场 泉州民间舞蹈的传承开发待深思
泉州民间舞蹈的传承开发待深思 让“跳动的艺术瑰宝”流光溢彩
拍胸舞等民间舞蹈在泉州遍地开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陈起拓 摄) 编者按 “多元文化宝库”泉州,不仅拥有丰厚悠久的固态文化,更坐拥直至今日仍渗透市井生活的非物质文化——南音、梨园、木偶、拍胸舞、火鼎公婆、咏春拳、白鹤拳、水密隔舱造船技艺、永春漆篮等,这些文化瑰宝让“东亚文化之都”更显生机活力。 即日起,本栏目推出“建设东亚文化之都”之“感受之旅”系列报道,深入发掘那些或被世人熟知、或隐于闹市的泉州非物质文化遗存,从如何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开发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泉州作为“东亚文化之都”历久弥新的魅力等维度,为提升泉州文化软实力再提好建议。 伴随着“嘿嘿啊哈”的吆喝声,16个汉子在《我要上春晚特别节目——直通春晚》的舞台上尽情拍打着胸、肋、腿,充分展现闽南人粗犷诙谐的个性,引来了阵阵称赞——《拍胸舞》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泉州有着扎实的群众基础。而类似的民间舞蹈,在泉州比比皆是,《火鼎公婆》、《骑驴探亲》、《踢球舞》……异彩纷呈的泉州民间舞蹈如同“跳动的艺术瑰宝”。借泉州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的契机,如何从传承和旅游开发上下功夫,让民间舞蹈不仅广泛传播,也能在舞台上流光溢彩?需要社会各界的深思和参与。 □本报记者 王蕾 实习生 吴奕云 现 状 传承遇阻 演出冷场 泉州的民间舞蹈种类在福建占据半壁江山,《拍胸舞》、《彩球舞》、《采茶扑蝶》等在上世纪50年代便声名远扬。目前,《拍胸舞》、《火鼎公婆》、《嗦啰嗹》、《鼓队舞》等民间舞蹈依然生机勃勃,《五梅花》、《开大笼》、《掷铙钹》、《八仙舞》、《四季花神》等却遭遇传承危机,甚至几近消失。 源起农闲自娱 佛事频繁得延续 泉州民间舞蹈原本是农民在春节等农闲时间的自娱自乐活动,其延续与泉州佛事活动频繁密不可分。时至今日,泉州民间迎神赛会、节日庆典等,都能见到《舞狮》、《高跷》、《踢球》等表演队伍,有时长达数里。 民间舞蹈的流传与泉州戏曲也有渊源。现在《彩球舞》表演中,表演者身穿丫鬟服饰,就是保留了梨园戏“下南”《郑元和》中《彩球舞》表演的特点。而泉州民间舞蹈与泉州戏曲的流传也是相辅相成的,在《郑元和》中,《彩球舞》、《拍胸舞》作为泉州地区家喻户晓的民间舞蹈节目加以整体保留,两支舞蹈原汁原味的表演内容因梨园戏的传播而一同保留了。 学习表演的多 专注研究的少 泉州民间舞蹈与群众十分贴近,许多表演者并非专业演员,只因兴趣浓厚而从事舞蹈表演。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泉州民间舞蹈遍地开花,如鲤城区的10个激情文化广场试点由政府拨款开展演出,在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为市民表演《大鼓凉伞》、《拾音》等。部分学校专门开设了民间技艺学习课程,并邀请民间技艺传承人专门授课。不少企业把民间舞蹈作为公司庆典活动的表演节目,组织员工学习。 “学习泉州民间舞蹈的主要是学生或企业员工,人数虽然不少,但纯粹为了传承或研究舞蹈而学习的人却很少。”泉州《拍胸舞》市级传承人杨清端告诉记者,为能及时表演节目,一般他只教简化动作,“目前泉州地道的《拍胸舞》表演者已不足200人。” “传统民间舞蹈只是一种文化形态,如果不能经过更深层次的发掘、加工、创作,很难搬上舞台,传承下来也有难度。”泉州歌舞剧团团长陈伟亮说,融合泉州民间舞蹈的歌舞剧依然存在创作力量较为薄弱、演员队伍的培养力度不够等问题。鲤城区舞蹈家协会主席周琼琼表示,现在民间舞蹈的传习面铺得很广,从小学生到中老年人都在学习,然而学术性、专业性、研究性的传承者缺乏。 登上专业舞台 鲜有观众捧场 为了让泉州民间舞蹈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创作者对表演动作、音乐等加以改进,并创新表演形式,大胆尝试将多个舞蹈整合在一场表演中,让泉州民间舞蹈化身“阳春白雪”。 2006年亮相的《光明之城》,汇聚了地方音乐、戏剧、民间舞蹈、宗教文化、海丝文化等内容,在艺术、包装、表演等方面都打破了老传统。近两年登场的《古厝娶亲》,融合了南音、北管、拍胸舞、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戏等具有泉州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出戏时间不长,但民俗亮点不少。”泉州市舞蹈家协会主席、《古厝娶亲》编剧蔡湘江说,《古厝娶亲》是泉州拓展旅游文化市场的一个尝试,整场表演约一个小时,演员30名,小规模更利于市场化运作。 遗憾的是,尽管表演十分有特色,却鲜有观众捧场。“观众看了都说表演很精彩,可几乎没人会特意掏钱看表演。”陈伟亮说,泉州尚未形成文化消费氛围,如果没有赠票,表演通常遭遇冷场。 建 议 增加商演价值 拓宽传承面 完善演出场所旅游配套 节假日期间,泉州锦绣庄民间艺术园的《大鼓凉伞》、《火鼎公婆》、《拍胸舞》等民间舞蹈表演,吸引了许多游客欣赏。该园企划部负责人何立认为,传统文化和旅游的结合,关键得有项目承载。传统节庆活动是民间舞蹈生存的“土壤”,还应该继续挖掘传统节庆活动的内容,打造更多品牌。 “文化应该借助旅游找到更好的市场。”蔡湘江表示,民间舞蹈和旅游市场的结合要从规划的层次来考虑,在城市的发展布局中就应该考虑如何配套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周琼琼建议,建设更加完备的旅游基础设施,吸引游客在泉州过夜,把欣赏泉州民间舞蹈打造成游客夜生活的一部分。以《光明之城》为例,如果演出的地方周围小吃、特色商店等吃喝玩乐的场所一应俱全,游客观看表演的积极性就高,演出也能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 建立舞蹈培训班或基地 尽管民间舞蹈在泉州各种节庆活动中很活跃,但专业演员匮乏。一旦民间舞蹈的商业演出取得成功,必然会激发更多游客对民间舞蹈的兴趣,扩大市场影响,届时就需要更多演员和传承者加入。蔡湘江认为,政府及社会力量开设民间舞蹈培训班或展示基地,能有效拓宽泉州民间舞蹈传承面。学员们凭兴趣报班学习,才能深入钻研民间舞蹈。 鼓励企业投资舞蹈表演 周琼琼表示,因为缺乏资金,民间舞蹈的艺术性传承一直是个难题。“民间舞蹈的表演从民间搬上舞台,从加工创作到演出,花费不菲;传承工作需要专人跟踪、表演、刻录大量影像资料,投入也很大。只靠政府的支持无异于杯水车薪。如果政府制定相关机制或政策,鼓励企业投资民间舞蹈表演,对民间舞蹈的发展是件好事。” 他山之石 广西: 《印象·刘三姐》 8年总票房超6亿元 《印象·刘三姐》是全国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演出布景、演员服饰、歌声动作等充分体现漓江山水和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带给游客不一样的桂林山水风情。据媒体报道,这台实景演出使游客从“匆匆过客”变成“过夜旅客”。演出所在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达上百万人次,8年演出2700多场次,总票房超过6亿元人民币。该剧的演员主要由当地附近的村民组成,这些人白天是农民、晚上变演员。 泰国: 民族舞蹈表演 成旅游业重要支柱 泰国民族歌舞表演极为走红,是当地旅游业的重要支柱。目前我国前往泰国的旅游路线中,就有一项内容是观赏泰国的歌舞表演。前往清迈的游客花270泰铢,就能在老清迈文化中心餐厅,欣赏夜间的大型民族舞蹈表演,品尝美食的同时欣赏民间歌舞表演。2012年中国游客前往清迈旅游的人数达到5万人次,如果每个人都花270泰铢欣赏大型民族舞蹈表演,为泰国旅游业增加的收入也很可观。 |
- 2013-12-09企业家艺术家聚智出资 谋划“海滨邹鲁”新图景
- 2013-10-25寻找“双赢”之道 让古桥在保护与开发中“醒来”
- 2013-10-24《泉州文化半小时》天湖首演 感受文化魅力
- 2013-08-31泉州领导与木雕大师共叙发展 形成强区富民产业
- 2013-08-21影响力调查:文化旅游将成泉州文化产业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