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安溪举溪中学“七不许”校规引热议 被紧急撤销

qz.fjsen.com 2013-12-12 08:12   来源:东南早报    我来说两句

安溪县举溪中学“七不许”校规引社会热议 被紧急叫停

安溪县教育局:学校应重新认识青少年教育工作,以引导、沟通为主

校规 不许给男生传递纸条 不许和男生互赠礼物 不许…… 不许……

相关新闻:7条特别规定刹住早恋? 《女生行为准则》引热议

安溪县的举溪中学发布《关于对女生行为准则的特别规定》,作出了女生“不许给男生传递纸条”、“不许和男生在偏僻的角落独处”、“不许认男生为‘哥’,不许和男生互赠礼物”等七个“不许”的规定(详见昨日早报A06版相关报道),此举引发社会各界热议。昨日,此事有了新进展,安溪县教育部门要求举溪中学紧急撤销这一被网友直呼“无语”的校规。

□早报记者 张文璟 傅恒

最新进展

争议校规被紧急撤销

昨日,记者联系了安溪县教育局王局长,他明确表示,举溪中学这份《规定》是不合理的,教育部门不同意学校用这种简单的做法限制学生的正常交往,“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应当重在疏导”。

王局长说,昨日上午已经致电举溪中学的校长,要求立即撤销此份《规定》,“学校出台这样的规定,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太过简单化。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不能采用这种简单的方法,我们要求学校重新认识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以引导、沟通为主,而不是采取这种强制规定”。

昨晚,记者联系上了举溪中学的王校长,他表示该规定已经停止执行了。“学校制定出这样的规定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女生,防止早恋发生。”王校长说,“我现在在外地培训,已经交代在校领导在全校女生范围内开展一次大讨论,让她们自己制定行为准则,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部门声音

校规必须具备可行性

在教育领域,早恋的话题并不新鲜。有人认为该“堵”,有人认为该“疏”,人们莫衷一是,到底该如何是好?

“任何一个学校出台管理办法,一方面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另一方面更得从教育教学角度出发,适合学生成长规律。”泉州市教育局王副局长说,除了国家教育部的《中学生守则》,学校还可以出台自己的管理办法,也就是校规。学校出于防止学生早恋的目的出台新规定,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校规必须具备合理性和可行性。如果只是一味强制,效果并不一定好,出发点最终还是必须考虑是否适合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市教育局德育科科长郑华强也表示,这仅是个别学校的现象,对于全市范围内的学校来说,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的是“疏导胜于堵塞”,进行大量的青春期健康教育,而不是简单地用校规来“堵”。

中学男生、女生各方面都已经开始成熟。在这一时期,通过青春期教育,学生们可以慢慢接受,老师们则悉心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在想什么、想做什么、有什么心事、有什么烦恼,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

[网友声音]

网友@菜左:素质教育是让人全面自由发展,该中学的规定却伤害了男女生的正常友谊关系,限制了普通学生人际交往的自由。学校可能是出于保护女生的用心,却无形中恶意揣测男生行为,岂不歧视?

网友@三村老师: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再像咱儿时所感受的那样纯洁,当你作为人父,有个可爱的女儿,你就不会觉得是“笑规”了。

网友@陈青平同学:呵呵,要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孩有正确的认知的话,就不会出现诸如某某学生在校园厕所生下一个小孩之类的新闻。不良校风如果不强制制止,我看还会有不少傻姑娘去效仿。

[延伸阅读]

男女“同学”始于美国 诸国效仿

作为教育民主化的产物和男女平等在教育上的重要特征之一,男女“同学”始于美国。1833年,美国奥伯林联合学院的中学试办男女“同学”,学院女子获准进入该院的中学班级肄业,继而1837年也获准进入该院学习。此后,男女“同学”在美国各阶段教育逐步推广开来。

“一战”以后,欧洲各国纷纷实行这一做法,美国则成为实行男女“同学”最为彻底的国家。

民国初期 中国实现男女“同学”

“在古代,中国女子是没有权利去上学的,女子读书在民国时期终于得到实现。”泉州文库办公室副主任杨清江介绍,在当年那种观念禁锢的年代,“男女授受不亲”,女生能够跟男生同在一个学校里读书,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

“男女同学”被作为教育平等与男女平等的重要表现之一。有关史料记载,中国男女“同学”的呼声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而其实现是在民国初期。其实现的依次顺序为小学的初级阶段、小学的高级阶段、大学及高等专门学校、中学。其中每一进程的实现,均经历了人们大量激烈的争论。

值得一提的是,中学阶段男生和女生是否“同学”曾引发论战,“中学生正处在情窦初开的年龄,这岂不是要招来更多的反对声音!”于是,支持者们和反对者们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唇枪舌剑,就关于中学能否及如何实行男女“同学”展开了激烈争论,经过反复而又激烈的论战,中学男女“同学”才得以开始真正实施,“在当年,男女成为同学已是多么容易,好像还较少有专门针对男女同学相处的校规”。

[新闻链接]

无独有偶 福州一中学“八不准”引热议

据媒体报道,几个月前福州一所中学的“八不准”校规引发热议。该校男女交往“八不准”包括——

1.男女同学不得同乘一辆自行车、同打一把伞、共用一件雨衣;

2.任何地方,男女同学不得手拉手行走或有其他贴身行为;

3.男女同学不准单独参加异性生日宴会或其他聚会;

4.不准男女仅两人在人少或灯光暗淡的地方交谈、散步;

5.男女两人不准同饮一瓶饮料,同吃一块食物或发生其他亲昵行为;

6.男女两人不准出双入对、同进同出校园;

7.不准到异性宿舍串门;

8.男女同学不得互发违反《中学生守则》的手机短信。

据发布微博的网友介绍,他是该校的高一新生,这是他注册时领到的校规。在该学校贴吧里,同学们都在热烈讨论这一“史上最严校规”。有网友调侃:“我们是不是可以奔着规定里没提到的做?”

随后,校方负责人表示,学校政教处的出发点是想对新生们关于友情与爱情的关系有个正面引导。政教处的工作人员可能是在参考了其他学校的校规并搜罗在一起后发给新生的,一些地方存在表述不到位、不准确的问题。学校已经开新生大会,已对规定进行一些补充阐述,希望学生们能处理好友情与爱情的关系。

别让校规

成为“笑规”

近年来,类似安溪县举溪中学出台的“七不许”校规并不鲜见,甚至是频频刺激公众的眼球:浙江杭州长河高级中学规定,男女生不得同桌吃饭;河南漯河市一所高中规定男女生交往务必在明亮地方,有五人以上同学在场;福州一所中学规定男女生两人不准同进同出校园……校规在无形之中成为“笑规”。

这些校规大都打着冠冕堂皇的防早恋旗号,有着看似无懈可击的理由,却又不可避免地散发着“懒政”的味道。仿佛校规就是“紧箍咒”,学生不听话,一念这咒语就灵验。

面对此“雷人”校规,人们不禁要问:体育课这种容易导致“男生耍帅、女生花痴”的场合是不是更要分成男生班、女生班,让男女生遥遥相望不相即?或者,应该将男中、女中全面“复辟”,实行全面的同性化教育,将早恋萌芽的土壤彻底除去?但是,且慢——要是搞出了一大堆同性恋,那可怎么办?

难怪有网民讽刺:“男女不得独处”式校规,真让人晕乎乎不知今夕为何夕,还以为自己穿越回封建社会了。想起一句歌词“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代,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见了千万要躲开”。

其实,青春期正是培育健康友情观、爱情观的重要时期。处于懵懂之中的男生、女生,即便对异性有些好感,也是很正常、很纯洁、很美好的事情。校方大可不必“草木皆兵”,更不应一厢情愿地制造“千里冰封”,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在制定规范时,不如及时和学生、家长进行积极的互动,吸取学生、家长的心声,如此,制定的校规才能合乎人性、顺乎自然、符合实际行为准则,才能让孩子们在正确的轨道中健康快乐成长。 (冬枣)

相关报道>>>

多位专家支招应对早恋—— 教学生把握成长

如何对待中学男女生之间的关系,是家长和老师关注的焦点。

核心提示

本报昨日第7版报道了安溪举溪中学为防止男女学生早恋,对女生行为作出7项特别规定,引起广大网友热议。早恋一向被学校、家长视为“洪水猛兽”。一旦发现,家长便忧心忡忡、伤透脑筋。早恋现象在我市中学普遍吗?是什么原因所致?各方又该如何面对?为此,记者进行走访。

□记者张晓明 许雅玲 文/图

探访

不少中学生谈恋爱

昨日11时30分,泉州九中放学铃声响起,学生们陆续走出校园。记者观察发现,这其中不乏多对“情侣”。他们与其他独自回家的同学不一样,两人有说有笑,走到停车场后,男生骑着电动车载着女生开心地离开校园。

12时,在市区东街,记者看到几对穿着校服的“情侣”牵着手走进餐饮店。13时30分,记者来到市区学府街,在泉州一中和泉州外国语中学的校门口,同样看到了不少“情侣”。

“现在学生比较早熟,的确存在个别学生早恋的现象。”泉州一中一位值日老师告诉记者,他所带的班级中就有不少学生在谈恋爱。而对于学生存在的早恋现象,多数家长显然不能接受。在泉州九中门口,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家长,他们明显感到忧虑。“谁不担心孩子早恋啊!”家长王先生向记者直言,他每天下班都顺道来接女儿回家,他看到不少学生早恋,他得提防着。

家长要善于教导学生正确面对恋爱问题

分析

多方面原因造成学生早恋

“男女生交往没有错,早恋更不是学生的错。”中国青少年研究委员会委员、教育专家张秀云认为,所谓早恋是青春期荷尔蒙引发的对异性朦胧的爱慕情愫,早恋现象增多、年龄提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盲目责怪孩子。

“现在的孩子不会像以前吃不饱穿不暖了,相反,过度摄入使他们体内的营养过剩,造成性早熟。”中国保健协会高级营养师朱渭鸿也认为,生理上的早熟促使青少年性心理早熟。

泉州培元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蔡文佳老师表示,除了现在中学生性意识发展大大提前的内因外,导致中小学生早恋的外因还有几方面,如孩子在成长中缺乏完整的父爱或母爱;有些学校、教师对学生早恋的问题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三俗”(即庸俗、低俗、媚俗)文化污染孩子的心灵等。

专家

早恋是“青春期过分亲密”

如何让早恋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成为所有家长和老师关注的焦点。父母该怎样引导孩子呢?丰泽区湖心实验小学高级教师陈秀宝建议,面对现在的孩子,对于一些“敏感”话题,家长不要“欲语还休,拐弯抹角”,要及时了解他们,坦诚和孩子沟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是涉及性的话题,要未雨绸缪,提前告诉孩子,这样孩子才不会走弯路。

“要与孩子朋友式地交心。”张秀云认为,青少年一般不愿意与家长分享自己的感情问题,因为家长给孩子的感觉通常是居高临下的,不能和孩子成为平起平坐的朋友,却以爱的名义粗暴制止孩子恋爱,只会引起孩子反感。只有尊重孩子,像朋友一样平等地交流,孩子才愿意向家长袒露心扉。

“说早恋就有批评倾向,不科学。正确的提法应该是‘青春期过分亲密’。”蔡文佳认为,现在学生“恋爱”已出现了低龄化、普遍化和公开化的趋势。此类早恋现象有两个特点:情感的不稳定性和结局的不确定性,所以不能武断地判断对错,要辩证看待,学校和家庭对此要有一颗平和之心。她指出,面对中学生恋爱问题,禁止并非良策,默许是种失职,教学生把握成长才是良策。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