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泉州名扬海外] [建议重视人才培养 创新传播方式]"/> 泉州戏曲迎来发展新机遇 “五朵金花”争奇斗妍 - 科教文卫 - 东南网泉州频道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泉州戏曲迎来发展新机遇 “五朵金花”争奇斗妍

qz.fjsen.com 2013-12-16 08:21   来源:泉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泉州戏曲迎来发展新机遇 “五朵金花”春天里争奇斗妍

南音演奏 (张九强 摄)

本报讯(记者 赵轲)两个月前的东亚艺术节舞蹈晚会上,泉州在世人面前着实“火”了一把。充满诗情画意的南音表演《枫桥夜泊》、再现泉州港繁华景象的提线木偶戏《闹元宵》、梨园戏经典传统剧目《陈三五娘·大闷》……一幕幕精彩演出,让观众们大饱眼福。“盛大华丽,吻合文化大国的名声。”这是泉州表演落幕后现场观众给出的点评。这不仅是对泉州戏曲文化的肯定,更是对泉州戏曲文化的有力传播。 

众所周知,南音、梨园戏、木偶戏与高甲戏、打城戏一起,被称为泉州戏曲的“五朵金花”,是泉州珍贵独特的文化瑰宝。那么,作为“东亚文化之都”的泉州,该如何利用优势,创新形式,为戏曲文化的传播开启新的春天?

现 状

百花齐放传唱不衰 走出泉州名扬海外

泉州是有名的“戏窝子”,戏曲文化异彩纷呈、斑斓多姿。南音、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汇聚泉州,传唱不衰,享誉海内外。但因历史久远、时代变迁等原因,“金花”们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传统特色遗失、人才不足等问题。

——南音:原称泉州弦管,集唱、奏于一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千年来广泛流传于泉州一带的闽南语系地区,并远播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成为海外侨胞和台港澳同胞竞相传唱的乡音,是联系世界各地闽南人的精神纽带之一。目前全市共有南音社团组织230多个,上百所中小学开设南音课程,泉州师范学院也开设了相关的南音教学课程。2009年,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梨园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流行于闽南、台湾、东南亚等闽南语系地区,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典戏曲的诸多文学与演出形态,被学术界誉为“南戏活化石”。梨园戏也曾前赴菲律宾、地中海、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如潮好评。2005年,梨园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戏曲类中排名第二位,仅次于昆曲。

——木偶戏:被誉为“百戏之首”的木偶戏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含泉州提线木偶戏和掌中木偶戏等12个子项目。提线木偶戏表演生动传神、妙趣横生。泉州提线木偶戏和掌中木偶戏的足迹几乎踏遍世界各地,担当了我国对外交流的“文化使者”,为泉州甚至国家文化发展做出极大贡献,泉州也因此被誉为“木偶之乡”。

——高甲戏:旧称戈甲戏、九甲戏,古老雄浑、诙谐风趣,流传于闽南、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华人华侨聚居地,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戏剧种,也是福建五大剧种之一。泉州高甲戏曾数次晋京及出国演出,成为海内外泉腔语系观众喜爱的剧种。高甲戏还被评为建国后十大喜剧之一,并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打城戏:泉州打城戏形成于宗教法事仪式活动,吸收木偶戏和京剧之武功,衍变为风格独特的地方剧种,在广场或戏台上表演,被称为仪式戏剧。近年来也频频在国际舞台上亮相,为中国戏剧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但由于诸多原因,泉州打城戏出现被其他剧种同化、传统剧目遗失以及人才流失等现象,处于濒危边缘。

提线木偶 (张九强 摄)

建 议

重视人才培养 创新传播方式

如今,泉州当选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新形势下,泉州应如何发挥“五朵金花”的优势,助推泉州文化传播,成为专家学者们关注的又一热点。

增加演出次数培养观众

“‘五朵金花’是泉州动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们加以保护和弘扬,将为彰显‘东亚文化之都’的内涵发挥重要作用。”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社长郑国权认为,泉州可适当增加戏曲演出次数,培养观众、引导观众,尤其年轻人,让他们对泉州的戏曲文化产生兴趣和感情。另一方面,政府应多鼓励公益性戏曲演出,对演出团体多给些补助,让他们尽可能降低门票价格,以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共享优秀的传统艺术。“打城戏是我国的珍稀剧种,是其他剧种不能取代的,切不可让‘五朵金花’残缺一朵。”他说,泉州可采用“民办公助”的形式来保护和传承这一剧种。

戏曲进校园 落到实处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则认为,戏曲文化传播的关键还是要脚踏实地地做好保护、传承工作。“只有自己先掌握了,才能去传递。”她说,泉州人应提高对传统戏曲文化的认知度,重视学习、重视人才培养、重视经验的积累,用心经营,还要注重团队意识的训练。“自己素质提高了,才能向别人传播。”

王大浩也提出,很多孩子对戏曲的学习主要是靠家庭和社会培养,比如父母从事这一职业或有这方面的爱好,从而培养孩子这方面的兴趣,也有些孩子是参加社区或街道的社团、剧团加以学习,而真正从学校学习戏曲的只有少数。“希望中小学对戏曲的教学重视起来,要开课,也要上课,培养更多的戏曲传承人。”

人群集聚场所 LED滚动播出

泉州南音乐团二级演奏员、泉州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王大浩建议,进一步拓展泉州戏曲文化的宣传范围。“我们目前的宣传范围主要是集中在泉州、福建、东南亚一带,而这些人群原本就是南音、梨园戏等戏曲的爱好者和传播者,在他们中间重复宣传,没有太大价值。”他说,“比如南音,每一次的国际大会唱实际上都是南音界人士的party,因此我们的宣传应该面向不了解南音的人群,这样才能真正将泉州戏曲扩散出去,将泉州文化传播出去。”

郑国权也认为戏曲传播还可开发新的形式。可在市区文化宫、开元寺、各个公园等人群聚集的休闲场所设置LED大屏幕,将优秀曲目和剧目滚动播出,配上曲谱和字幕,让生活在这里的人群能随时随地欣赏,也让游客能感受到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重现“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盛况。

他山之石

九江 校地“联姻”传承青阳腔

为弘扬、挖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西省九江学院和湖口县签订研究传承青阳腔戏曲文化的合作协议,成立青阳腔戏曲艺术中心,在资料发掘、唱腔抢救、戏曲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展开紧密合作。九江学院聘请青阳腔代表性传承人为兼职教授,成立青阳腔艺术研究所,建设青阳腔艺术陈列馆,组建九江学院青阳腔艺术团,并在湖口县共建四个青阳腔保护传承基地,组成青阳腔艺术课题研究攻关小组,将青阳腔及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入教材,在音乐专业开设青阳腔专业必修课,通过一代代老师的传、帮、带,使传统戏曲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保护和发扬。

新加坡 积极参与国际戏剧节

从上世纪80年代之后,新加坡戏曲进行多方面变革,呈现出旺盛生机。一方面主动走出华人圈子,采用其他民族故事为题材来编创剧目,在戏曲中创新地使用英语,努力使戏曲成为各民族都喜爱的艺术。新加坡戏曲界非常注重交流,积极地参与国际戏剧节。尽管新加坡戏曲界人数较少、业余性质的剧团较多,但参加国际戏剧节的次数却超过中国,不仅向世界展示新加坡的戏曲文化与成就,也通过观摩、切磋,汲取新的艺术营养。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