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执行 早报记者 林福龙 江晓媛 庄丽祥 实习生 李心雨 徐多 文/图
“泉州已当选东亚文化之都,三座仿古城门,古色古香,十分养眼,却束之高阁,实在有点可惜!”接线当日,市民颜先生打进96339反映,市区临漳、泉山、朝天三座城门建成十年,一直没有对外开放。今年11月26日,早报也曾就此推出专题报道《市区仿古城门 何时“开门大吉”》,引发各界关注。
正在接线的几位政协委员一接到来电,马上提出要去现场看看。当日10时许,记者跟随李荣生、黄黉、张亚轮、林专红、陈笃恒等五位市政协委员,实地探访,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借“文都”东风吹开三大古城门。
朝天门
四条干道交会 难以直达城门
委员建议:架天桥或修下穿通道,引游客上城楼
位于市区北门街的朝天门,位于四条主干道交会处,往来车流量极大,要走进这座城门,必须穿过川流不息的车流,相当危险。
该城门于2001年开工重建,按照宋元官式古城门楼工程设计,占地面积为577.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总高度为22.3米,城楼为五开间二层歇山式单檐木结构建筑。
“这么多车辆,这座城门简直成了一处无人管理的交通岗亭。”站在爬满藤萝的城门下,林专红委员这样说。往里走,城门洞开,地板上还留有油漆痕迹,“应该是附近铝合金店,把这里当成加工厂”。再往里走,远远就能闻到一股尿骚味。绕楼一圈,记者也未找到管理人员。
市政协委员李荣生等建议,朝天门修建得相当精细,可惜位于交通路口,可考虑架设天桥,直抵城楼,或者开辟地下通道,“让参观者可以安全到达城门底下”。
朝天门、临漳门都位于道路交会处,如何让市民抵达门下成了面临的共同问题。
泉山门
最具开放条件 但铁将军把门
委员建议:理清管理职责,可借鉴威远楼模式
从朝山门往南,沿着北门街走一百多米,一座灰瓦屋顶、青砖外墙的唐式仿古城门——泉山门,跃入眼帘。
据考证,泉山门为唐天祐三年(906年)所建,原址在北门街气象台和中山公园附近,已废。目前的泉山门于2002年年底动工重建。该城门占地面积625平方米,总高度13.64米。城门楼建筑面积59平方米,高7.4米,采用单层单檐九脊歇山顶,面阔三开间,进深四架椽。
记者一行发现,泉山门一楼两侧的铁门也是紧锁,现场无人看管。“三座城门中,泉山门最具开放条件。”市政协委员黄黉认为,泉山门不像另外两座城门位于交叉路口,附近又有中山公园。
陈笃恒表示,泉山门往南不远就是威远楼,当时威远楼复原之后,采取“谁使用谁管理”模式,时不时举行一些书画展,效果相当不错,“开放泉山门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模式”。
临漳门
宛如街头公园 建好关了十年
委员建议:先解决交通问题,再逐步开放
位于市区新门街西段的临漳门,与前两座城门相比规模更加宏大。周边有大片绿地,清澈的内沟河水从门前石桥下流过,临漳门宛如一处环境清幽的街头公园。
临漳门始建于南唐(约950年),几经兴废,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大规模修葺,后于2003年按照清代旧制复建。
“顶部石板已经移位、开裂,雨天还会滴水。”值班的工作人员称,这座城门建成十余年,除了接到上级领导通知,平时并不对外开放。
“这么好的东西,关了十年,实在浪费。”张亚轮委员建议,临漳门的开放,首先要解决交通问题,“情况与朝天门一样,架天桥或建下穿通道”;其次,要考虑开放后城门的管理和保护问题。现场还有委员提出,可以结合正在规划中的龙头山片区改造,统一设计,“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还能提高片区价值,一举两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