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那些漂洋过海的宝贝 捐出旧宝贝纪念那段历史

2013-12-25 09:25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1960年8月13日,梁福森10岁,他跟父母搭船回国。那艘客轮叫“古农查地号”,是中国政府从英国租来,专门接他们这些印尼华侨回国的。客轮不仅载回了印尼华侨,还载回家当。

50多年前三舅赠送的派克笔梁老伯一直留在身边

1960年8月13日,梁福森10岁,他跟父母搭船回国。那艘客轮叫“古农查地号”,是中国政府从英国租来,专门接他们这些印尼华侨回国的。客轮不仅载回了印尼华侨,还载回印尼华侨的家当。梁福森带回三舅送给他的派克笔,他的父母带回熨斗、煤油炉、缝纫机、床、橱柜等生活用品。如今梁老伯已经63岁,这些漂洋过海的宝贝,有的捐给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有的还在使用,有的将是梁老伯毕生的珍藏。

一支派克笔 书写两地情

1960年,梁老伯在印尼上小学四年级。当年8月12日,回国前一天,三舅送他一支派克笔。

“三舅在当中学教师,他送了我一支派克笔,希望我回国后好好念书,做个有学问的人。”梁老伯说,13日,客轮接华侨们回国,他带着笔回来。回国后他重新上四年级,重新学汉语拼音。这支派克笔一直用到初中毕业(1966年,在当年的泉州华侨四中毕业),写不了字,但梁老伯一直把它留在身边。

那些年他用这支笔练字,写作业,参加各种考试,写信给三舅,汇报自己的学习成绩。1996年,梁老伯到印尼探亲,那时三舅已经去世,他特意带笔回去,给三舅妈看看。虽然三舅送笔时还未与三舅妈认识,但这也是一种思念。

这副锈迹斑斑的眼镜是1926年梁老伯的祖父和父亲去印尼时携带的

捐出旧宝贝 纪念这段历史

梁老伯父母带回国的宝贝,则是他们的家当。床板拆下,橱柜拆开,回来再重新组装;缝纫机、自行车、熨斗、煤油炉、牛皮书包甚至白糖也带回来,这些都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

“我父亲在印尼是木匠,我家缝纫机是1958年买的,日本三菱牌,父亲做了4个抽屉,咱们国内上海产的缝纫机只有2个抽屉;床和橱柜也是他在印尼做的,每块床板分一公一母,合起来就是严丝合缝,灰尘、蚊子跑不进去;橱柜上方用来放电唱机,下面的柜子放音箱。”梁老伯说,在印尼,衣服都是母亲亲手做的,回来后也是。后来华侨塑料厂成立,生产塑料手提袋,这台缝纫机还送到厂里当生产工具。如今父母过世了,他睡这张床,用这个橱柜。橱柜里保存着梁老伯一家回国的记忆,打开柜子,梁老伯拿出数张类似工牌的纸张,梁老伯的编号是“东爪哇归侨2队1组14号”。那年他们回国,分组上船,每人把编号戴在衣服上。

装白糖的玻璃瓶,密封性能好,梁老伯用来装虾片,炸过的虾片用它保存一个月也不会返潮,松脆如刚出锅;烧炭的熨斗、双孔煤油炉、牛皮书包,梁老伯捐给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1926年梁老伯的祖父和父亲从广东经香港去印尼,带走一副眼镜,如今镜框生锈,盒上还有“中国眼镜公会出品”字样,梁老伯也准备捐出去。“当年祖辈出国讨生活,如今我们落叶归根,这些物品都是历史的见证。”

从印尼带回来的缝纫机,梁老伯的母亲用它给孩子们做衣服,也在当年的华塑厂立下功劳。

当年从印尼带回来的玻璃瓶密封性能依然很好,现在被梁老伯用来装现炸的虾片。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