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小学,崭新的学校只有7个学生
东南网12月27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林继学 张帆 田米 见习记者 彭思思 文/图)12月20日中午12时,德化杨梅乡村民林易峰,骑摩托车绕了20多公里山路,来到葛坑镇,看望妻子和一对儿女。因为杨梅乡没有幼儿园,唯一的一所小学也只剩1个学生,为了两个孩子的读书问题,妻子被迫带着儿女搬到了葛坑镇,林易峰则在家中照顾母亲和奶奶,夫妻俩不得不过起两地分居的日子。
就在这之前三天,本网报道了德化县杨梅乡中心小学,一所学校7个老师仅1个学生,报道见网后引发社会热议,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连日来,记者展开调查发现,德化实施“大城关小乡下”政策20多年来,乡镇生源严重流失,乡镇小学和师资力量被抽空后,原本不想离开乡镇的人,也不得不设法带孩子外出,他们背负更大的成本以及家庭负担异地求学,造成新的“上学难”。
同时,在乡镇小学老师过剩的情况下,城关因学生量大,师资显得很紧张。以德化第二实验小学分校为例,26名老师,要教11个班,共560多名学生,划在同一教育片区的上涌中心小学,22位老师只教78名学生。
学者认为,德化乡镇小学的这一现象,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泉州两会即将召开,如何规划布局教育资源,应对城镇化中出现的新“上学难”问题,欢迎网友拨打海都热线通968111,或发微博@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提出意见或建议。
现状
67岁的老奶奶:
想让孙女们读书,再苦也要咬牙带她们走出去
11岁女孩陈晓婷,曾是杨梅乡小学唯一学生陈婉晶的同学,今年她转校到葛坑小学读书。
12月20日中午放学,晓婷和同样从杨梅乡转来的同学林秀春,一起放学走路回家。晓婷和妹妹借住在林秀春姑姑家——靠山边的一座木板屋。
这天,67岁的奶奶陈联环回了趟杨梅乡,晓婷得自己在厨房热剩饭。昏暗的厨房,她独自站在电磁炉前,个子小小的她刚够得着锅。痴呆的妈妈愣愣地走来走去。饭热好了,一盘浇了点酱油的剩饭,再没其他配料,有点焦,晓婷、妹妹和妈妈吃得津津有味。
“她奶奶很苦,每天从早忙到晚。”林秀春的妈妈彭佑云,很同情晓婷的奶奶,她说,杨梅乡没有幼儿园,67岁的老人为了让孙女能上学,赶到20多公里外的葛坑,生活很不容易。老人在照顾两个孙女的同时,还要看好痴呆的女儿。
陈联环的上门女婿是外地人,结婚后,留在杨梅乡干农活、打零工。如今,孩子到了葛坑,他很难照料到,几乎所有的活都落在老人身上。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上了陈联环,她说,孙女有书读了,她没什么抱怨的,“想让孙女们读书,再苦也要咬牙带她们走出去”。
倒是孙女晓婷让老人有几分欣慰,她常帮奶奶做家务。“我怕奶奶太累,帮她做一点。”晓婷说道。
彭佑云带着儿女到葛坑镇求学,和丈夫两地分居
两地分居的夫妻:
每年各种生活花销,比在老家要多1万元左右
这一天中午,记者还见到了秀春的父亲林易峰。37岁的林易峰,恰好骑摩托车绕了20多公里山路,从杨梅来到葛坑。
“要不是为了儿子读幼儿园,跑这么远真辛苦。”午饭上,斟上小酒,林易峰很感慨,他也想一家人都来葛坑,可是,老家还有母亲和奶奶,没人照顾不行。如今,他们一家人两地分离,妻子彭佑云带两个孩子在葛坑读书,他则留在杨梅乡照顾老人。
两地分居,让林易峰倍感压力,他说要加倍拼命赚钱才行。以前,林易峰夫妻在杨梅靠务农为生,已可维持日常开支,今年妻子带孩子到葛坑读书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他开始在铜矿当采矿工,只有在空闲时再下地干农活,这样下来,一个月能赚三四千元。
林易峰算了一笔账,“每年各种生活花销,比在老家要多1万元左右,妻子和两个孩子将在葛坑呆10多年,等女儿和儿子念完初中,那样至少要多花十几万。”
即使面对更大的成本,考虑到两个小孩的读书,林易峰说他也要咬紧牙关坚持,“如果让女儿继续在杨梅乡念小学,那里学生太少,怕她学习不用心。这学期,女儿一转校过来,成绩提高了,从70多分提到八九十分。”
分析
20多年的“大城关”:
很多到县城打工的人,把孩子也带走
从事过10多年乡镇教育的德化县教育局局长黄文和说:“在大城关政策下,很多到县城打工的人,把孩子也一起带去读书。”这也是记者走访中,最频繁听到的一句话。
1985年初,德化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相对集中全县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首先支持城关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陶瓷业”的发展思路。1992年7月,县委七届六次全会首次把“小县大城关”作为战略构想,加速德化的工业化和城镇化。
“在2000年之前,很多人外出打工,但多数仍把孩子留在乡镇读书。”黄文和说,生源大量从乡镇涌向城关,是在2000年之后,那时,不少外出打工的人攒钱买了房子,他们就把孩子也接到城关上学,一步步演变到如今的状况。
据介绍,德化共18个乡镇,扣除城关范围,还有16个农村乡镇,其中,赤水镇、桂阳乡和汤头乡3个乡镇没有小学,都是因为没有学生而自然撤并。如今,所有农村乡镇小学有22所,除了三班镇、盖德镇、雷峰镇、上涌镇和葛坑镇的中心小学学生过百之外,其他小学的学生只有几十人,有好几所小学的学生是个位数。
乡镇小学生大量减少的同时,城关的学生急速增多。今年,德化全县1.9万多名小学生,城关学生达1.8万多名。城关有56所幼儿园,乡镇幼儿园只有6所,生源占全县幼儿学生不足6%。
德化第二实验小学分校校长给记者做了一组数据对比,德化第二实验小学分校26名老师,要教11个班,共560多名学生。而上涌中心小学22位老师只教78名学生。他感叹道,正常的师生比率应该是1/19.5,他们学校超出比率好多倍。“老师们压力很大,每天都非常忙。”
部门
县委书记的挂念:
曾专程赶到杨梅乡,看望唯一的学生陈婉晶
记者在采访时获悉,德化县委书记吴深生,早已挂念着偏僻乡镇学校的孩子,今年9月初开学时,他还专程赶到杨梅中心小学看望唯一的学生陈婉晶。
而在今年4月1日,吴深生在调研教育工作时,对继续深化大城关发展战略中,针对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城区教育资源不足、承载力不够等提出工作意见。吴深生强调,要科学谋划德化教育的长远发展,推进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要迅速解决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问题。在谈到提高德化教育发展水平时,吴深生说,要加强调查研究,科学规划布局;要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
教育局长的一盘棋:
划7大片区,城关龙头学校带动乡镇学校
这是摆在黄文和面前的一盘大棋,身为德化教育局局长,他开始着手应对城乡教育布局。
“现在德化全县的学校划片区,城关龙头学校来带乡镇学校,片区内的教师可以进行统一调配。”黄文和表示,全县中小学划7大片区,城关14所学校带动农村乡镇的22所学校,城关优秀老师,要经常到乡镇小学“走课”,通过示范课与乡镇老师进行交流。教育局还将对片区内教师进行调配,乡镇部分小学老师较多,可以调配到城关或周边乡镇师资紧张的学校。
“这种片区内师资自由流动的模式,解决城关师资紧张的同时,还能调动乡镇老师的积极性,也给城乡学生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黄文和高兴地比划起来,他说,今年以来,城关与乡镇的学生穿同样的校服、戴同样的校徽,还一起举办艺术节、运动会,给乡镇学生一种认同感。
针对乡镇小学学生少的现状,黄文和还想出了“温暖工程”的对策,同时跟进的是小班化管理的办法。“很多乡镇小学,学生才个位数,人这么少,就实行私塾式的管理模式。”他说,老师跟学生就像一家人,大家在一起生活、学习。他要求乡镇小学的老师,必须要跟孩子在一起吃饭、一起做游戏。
声音
专家学者:城镇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肖北婴认为,德化乡镇学校的现象,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也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十几年来,很多地方对此进行探索,应该可以慢慢完善。”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冯刚认为,这是“农村空心化”引发的问题,由于学生过少教师多,且都是年纪大的教师,农村学生的教育质量很难保证和提高,这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也可能有影响。
人大代表:发展乡镇经济吸引生源返乡
对比德化的现象,泉州市人大代表、泉州九中校长张萍萍说,近年大量外来工子女涌进泉州市区的中小学,也造成了一些问题。比如市区学校过于饱和,很多外来工子女找不到小学入学。
“今年丰泽区小学生有近三分之二是外来工子女,初中的比重也占58.5%,其中不少来自德化等外县市。”张萍萍说,现在很多市区、城镇的中小学一个班级就有五六十个学生,但其实“小班化”会让教学更加轻松。
张萍萍建议,最好的出路是发展当地经济,把这些“出走”的劳动力吸引回去,从而带回生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