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2月31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吴月芳 陈冷冷 陈丽娟 黄谨 文/图)上周日,“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建言献策座谈会在泉州市区源和堂1916文化创意园顺利举办。这意味着,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历时4个多月,精心包装120多个版面,先后展开“文化大擂台”、“三城大视野”、“文都大平台”等三个阶段详细报道的“东亚文化之都·醉美光明城”大型策划,圆满收官。
座谈会持续了近3个小时,10多位专家来宾高屋建瓴,围绕四个文化类主题“传世”、“传承”、“传播”、“传扬”,阐述了各具价值的观点。专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应兼顾传统与现代,充分利用时代元素。比如,古城复兴改造,需要让百姓得到实惠,保护和利用才能长久;传统文艺,除了继承基础外,还应追求创新,包容新文化;文化,还应借助有实力的企业家和艺术大师的力量,才能推介到更远的地方。
策划收官之后,我们仍然诚恳地希望市民网友、各界人士与我们保持互动,积极建言献策,只要您对文都建设有好点子、好创意,就请拨打海都热线通968111讲出来。我们将把您的真知灼见及时反馈给“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建设发展委员会、2014年泉州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传世
文化是城市形象的内核。而城市形象包括城市的基础设施及其外观,是一座城市维系长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形象可以传世,并带来资源,聚集人才,提升品位。城市形象建设是城市魅力的源泉,而这种建设的本身就是文化建设。
“海交馆的陈列如今还是20年前的样子……我们的传统文化突出,但时代元素展示还比较缺乏。”
——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杨条沯
泉州市书协赴韩国光州举办中日韩三国书法联展期间,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里正在建设亚洲文化殿堂,以及持续不断地举办一些艺术类年展。这不仅为当地带来旅游观光等经济好处,还为市民带来了文化上的受惠,当地市民的文化观念和视野都是不同的。
相较之下,泉州的文化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尽管明年计划举办100多场文化活动,但我想知道,我们将以怎样的设施来迎接海内外的观众呢?文化基础设施需要不断维护甚至更新,比如,海交馆的陈列如今还是20年前的样子,侧面反映出我们对文化还不够重视。文化建设发展,需要兼顾传统与现代,我们的传统文化突出,但时代元素展示还比较缺乏。
“古城发展可以成为第三产业的突破口……引入动态的非遗展示和文化业态,为古城居民带来实惠。”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
泉州这座城市能在评选“东亚文化之都”时胜出,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这里,一些古老的文化能真正地存活下来,拿得出去,并展示给人看。
2009年,我们花了一年时间做关于泉州古城开发与利用的课题,并作为市政协提案递交给市政府。这次获评“东亚文化之都”,我认为可以给泉州的古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给区域产业升级带来价值,古城发展可以成为第三产业的突破口。
比如,西安进行旅游开发,把老街区划圈保护起来,门票卖到160元。古城保护要有利用,光保护没有利用,大家没有动力;光利用没有保护,那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泉州可以西街片区为突破口,营造一个观光区域,引入动态的非遗展示和文化业态,为古城居民带来实惠。
“支持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出台相应审批、扶持办法,更有助于推动对民居大厝的保护与传世。”
——鲤城区文体旅游新闻出版局局长苗圃
政府要“发力”,也要“给力”。泉州获得“东亚文化之都”殊荣后,政府“发力”兑现承诺,主要体现在抓好项目建设、开展系列活动。同时,也要“给力”,进一步出台一些政策,支持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激发和保护民间参与文都建设的积极性,比如,为旅游业配套,应特别关注和推动古城民宿的发展。
民宿是文、商、旅结合的载体,是展现文化之都闽南传统文化的窗口,也是文化利民惠民、调动群众参与古城复兴建设积极性的双赢举措。如果能根据闽南古民居古大厝的建筑特点,出台相应审批、扶持办法,更有助于推动对民居大厝的保护与传世。
“复建东海石头古街。那是真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可以建一条仿宋元古街,重现海丝起点盛况。”
——丰泽区文体局副局长郑剑文
文化遗产一旦成为废墟、成为碎片,“东亚文化之都”的光环将黯然失色。在古城保护方面,我提几点建议。比如,重现泉州古十八景之“小山丛竹”、“双塔凌空”、“笋江月色”、“东湖荷香”、“凤山春晓”等。泉州少林寺前有一片旷野,就是泉州古景之“凤山春晓”,那里曾有一条古官道通往福州,官道上有200多座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古牌坊。再比如,修复南安文庙,就在见龙亭小区旁边。南安文庙建于宋靖康年间,尽管现在主体建筑物大部分已坍塌,但从幸存的几方碑记及精美石雕龙砫,仍可看出其宏伟的建筑格局与规模。“前有丰州,后有泉州”,建设“东亚文化之都”,不能忽略南安文庙。
再举两个例子。比如,重建招贤院。遗址就在北峰潘山,现在的万科房地产楼盘。那是元初王审邽所建的大型书院,泉州的文脉始于那里,建议继续进行考古挖掘,如能重建,则可重现海滨邹鲁遗风。还有,复建东海石头古街。石头古街位于丰泽东海法石社区,晋江之畔,那是真正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一头连着美山古渡口,一端连着真武庙,见证了古刺桐港的兴衰。其间有许多古民居、古店铺,古庙宇,可以建一条仿宋元古街,重现海丝起点盛况。
“东亚文化之都这个称谓有历史价值,更具有现代意义。应该形成有形资产,比如建设一座东亚文化之都主题公园。”
——泉州学研究所所长、《闽南》杂志主编林少川
我想提出“五个一”工程。第一,筹备一个机构,比如“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发展促进会”,这是一个政府和民间相结合的机构,协助做好东亚文化之都的协调、联络、服务工作,加强与韩国光州、日本横滨的联系。第二,有关部门应该组织联合韩国光州、日本横滨,共同在泉州召开一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广开言路。第三,梳理一条文化主线,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串联起来,各显神通,形成作品,借助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展示出来。第四,打造一部“印象泉州”宣传片,可以邀请泉籍知名艺术家蔡国强介入,对接国际知名艺术家,并发挥本土文化创意人士的积极性,共同完成。第五,为泉州增添一个“永久纪念”。“东亚文化之都”这个称谓有历史价值,更具有现代意义。应该形成有形资产,比如,建设一座“东亚文化之都主题公园”。
传承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一种经过沉淀、积累才能形成的精神财富。一座伟大的城市,它的人文特色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不断继承、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开拓,城市才能永远兴盛。
“泉州的戏曲可以采用‘三条腿’走路,一是保留经典剧场内演出,走传统的高雅路线;二是传承它的草根性,走向乡村的舞台;三是创新演出模式。”
——泉州市作协副主席李建民
传承不等于守旧。文化如果不能和商业结合、和时尚结合,这种文化是旧式的文化。现在,泉州一谈到文化,许多人想到的就是各种传统戏剧、“五南”文化,常常陷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
但我看到,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有30个候选人。有的从投资建筑业,转向投资文化,具有慧眼;还有剪纸结合产业模式,年收入达到80万美元,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著名的安徽黄梅戏,已经有公司在进行市场化运作。我认为泉州的戏曲可以采用“三条腿”走路,一是保留经典剧场内演出,走传统的高雅路线;二是传承它的草根性,走向乡村的舞台;三是创新演出模式,比如南音和交响结合,厦门在这方面已经尝到了一些甜头,我们可以借鉴参考。
“重要节庆可以结合泉州的文化特色,打造有影响力的活动,这对文化传承会有很好的效果。”
——兆基光明城项目顾问、深圳纽斯凯威国际景观顾问公司陈琰
作为外来人,我对泉州的第一印象是南少林以及老城区那一片保存得比较完整的红砖房。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老城区遇到一位老太太,她很热心地带着我看老房子。此外,你还会发现很多闽南人仍在坚持听南音,闽南有一套很优雅传统的茶道文化……你会感觉闽南文化有很好的生态基础,是活的东西。
古老的艺术没有和现代结合,就没有办法真正传承下去。我觉得泉州可以打造节庆活动带动文化传承。比如,在中秋节、元宵节等重要节庆,可以结合泉州的文化特色,打造有影响力的活动,这对文化传承会有很好的效果。节日里,人们穿上古老的服装、遵循古老的礼仪,让下一代去接受深奥的传统文化。
传播
文化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城市的人文生态、人文资源、价值观与行为方式,通过文化天然的传播导向力,优化并涵养了一座城市的生活方式,并对外弘扬了这座城市的精神。
“应该发挥年轻人的作用……向国外宣传泉州文化,我们自身就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
——泉州五矿贸易公司相关负责人曾健伟
我在日本留过学,我感觉,泉州在保留传统文化方面做得很完整,许多日本文化也与泉州有共同之处。评上“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可以起到促进东亚各国文化“求同存异”,加深彼此之间友好的作用。
我参加了泉州市留学生联谊会,平时许多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大家交流时认为,留学生语言方面有优势,又在各自的领域熟悉国外人才,应该发挥年轻人的作用,将国外先进的元素导入泉州,同时向国外宣传泉州文化,我们自身就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
“几次展览都观众寥寥,说明泉州市民对文化活动不关注、不参与,缺乏对文化的自觉,只有业内同行关注。”
——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杨条沯
我在海交馆工作二十几年,之前主要负责策划展览。有几次展览让我印象深刻,一次是“巴金文学创作70周年回顾展”,参与办展的有中国现代文学馆、福州冰心文学研究馆。巴金在早年曾多次来到泉州,他的进步思想形成与泉州关系密切,在这次展览上,还有巴金捐赠给泉州的图书展示;还有一次是“反法西斯抗战胜利的展览”,我们详细地整理调查寻找资料,花了很多心思;2010年中国海洋节,海交馆策划了中外海图展,涉及内容很多,包括对海洋认识的发展、“海丝”路线的变化、中国交通运输版图等。然而,除了开幕式当天有官员到场外,几次展览都观众寥寥,说明泉州市民对文化活动不关注、不参与,缺乏对文化的自觉,只有业内同行关注。
“建议通过各种传播模式,来对古老泉州这座多元文化历史名城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与弘扬。”
——泉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尤春成
泉州无论是风景名胜,还是古街老城,都有沧桑的历史和传奇的故事。此外,泉州还有如郑成功等广为人知的历史名人,如“陈三五娘”等流传甚广的美好传说……这些都是温陵故郡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建议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网络、旅游推介、戏剧、曲艺和现在流行的“微电影”等传播模式,来对古老泉州这座多元文化历史名城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与弘扬,以彰显泉州这东亚文化之都的无穷魅力!
传扬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丰富品牌内涵、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城市的知名度、城市形象等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城市的无形资产,而且还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转化为知识资本。一旦城市的文化优势明显,势必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发展动力,也就是说产生强大的文化力。
“泉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有机会打造一张国内外都有很好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名片。”
——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运营公司总经理郭劲松
获评“东亚文化之都”,可以想象,接下来将有更加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泉州因此会获得更多、更广层面的关注。在这种契机下,泉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有机会打造一张国内外都有很好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名片。
以源和1916为例,我们下半年开始,在园区的道路、交通设施、夜景亮化工程以及园区的整个综合面作质的提升,投入了数百万元资金,我们希望自身的提高可以有机会让更多的文都交流活动项目落地到园区,让园区成为各种文都活动的主会场、分会场。目前除了源和1916,接下来面粉厂、麻纺厂都将进行创意改造,希望在古城新门街至龙头街打造源和1916大型艺术街区,形成一张更大更靓的文化产业名片。
“应在产业与文化对接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和重视。比如,我们泉州的体育鞋服品牌可以出一款以‘东亚文化之都’为名的主题款。”
——领SHOW天地副总经理王志强
文化推广需要渗透性才能有持久性和生命力。要让人接受一种文化一种概念,是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接触,就取决于这种渗透性。泉州在传统鞋服产业方面有几个千亿、百亿产业群,这些产品跟市民生活、年轻的消费者都有紧密联系。产业、企业的介入才更能把文化的推广做得更有渗透性,更有实践操作性。
应在产业与文化对接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和重视。比如,我们的泉州体育鞋服品牌可以出一款以“东亚文化之都”为名的主题款。植入闽南戏曲、建筑等一系列闽南文化元素,通过一系列产品对接市场,让更多的消费者在消费产品的同时,自觉了解和接受文化,实现文化和产业的双赢。另外,各种文宣品、APP等新媒体形式、旅游攻略都可以跟进东亚文化之都的概念,泉州传统文化一定不要失去各种创意或者新媒体的传播平台。
“我们可以有更多的跨界合作,让文化、产业和商业有更多的跨界碰撞。”
——福建兆基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宝华
文化产业应该更多对接市场,如果没有市场价值,一切都是空谈。我们现在经常做很多活动,但是有点千篇一律,应该打造一些体验性更好的、市民喜闻乐见的活动。
文化可以把泉州带出去,走向世界。可是对文化没有投入何来创新?单靠政府难以实现,那就应该利用民间的力量助推。
比如从事或者热衷文化事业的企业家,有名气的工艺美术大师。借助他们的对外影响力,宣传泉州文化,把真正的文化价值“炒作”出来,甚至我们可以有更多的跨界合作,让文化、产业和商业有更多的跨界碰撞。
【官员视角】在“三个创新”上下工夫
(泉州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刘曙庆)
泉州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荣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称号,既表明泉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也表明泉州市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得到认可。打响“东亚文化之都”品牌,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以现代和发展的眼光,着力在创新上下工夫。
一要创新传播模式。城市品牌塑造,有赖于充分有效地运用各种传播媒介。首先要突出城市个性化主题定位,彰显泉州城市特色和城市符号,主打最具活力、最富深刻内涵的城市名片。其次要与时俱进,优化城市宣传的手段和方式,借力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推介城市形象,提高泉州城市的影响力。
二要创新商业模式。文化产业被誉为朝阳“第四产业”。把制造业与文化元素相融合,把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把线上与线下相融合,催生新的业态,拓展系列衍生品,促进经济升级版。大力推动古城文化复兴计划,打造闽南生态文化保护区。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中介,加强数字文化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园区、民俗街区,整合文化宗教旅游资源,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大做强“大师经济”,积极推进石雕、木雕、根雕、陶瓷工艺、树脂工艺、藤铁工艺等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
三要创新投入模式。制定泉州文化经济政策,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投入机制。大力引进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兴办公共文化服务实体。引导和推动一批文化旅游企业,借力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