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达人创业创意在这里 重拾“遗失的美好”
在这里,重拾“遗失的美好”
进入热词>>>西街改造复兴 核心提示 达人,是一个流行于年轻人中间的新词汇,往往指的是某一领域十分专业、出类拔萃的人物。这次我们在西街上行走、寻觅,采访到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大多出生于这座城市;他们的年纪多在35岁以下;他们对西街爱得深沉,把创业和创意的地点选择在了西街;他们对西街的保护和开发有着认真思考过后的表达。我们于是延伸概念,把这些年轻人,称之为西街达人。一起看看达人们为西街带来的新气象,以及他们内心对这条街真切的期盼。 □本报记者 孙灿芬 许雅玲 陈灵 石伟琴 戴涵琦 陈起拓 文/图 ▲郑达真 “美好生活” 创业团队 ——她们,一口气在西街开了6家美好生活系列店铺。她说,西街吸引人的正在于它的风貌,一定要原汁原味保留。这,是郑达真的创业团队。 保留原汁原味历史风貌 泉州姑娘郑达真,200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美术系。她也曾有过稳定工作,她也曾向往去文化氛围浓厚的北京发展,但最终,她将脚步停留在西街。2011年1月14号,郑达真在西街139号开了一家美好生活小酒馆,成为本土文创人士的聚集地之一。随后,她创立了“美好生活”创业团队,盘下了“旧馆驿”青年客栈,陆续创办了芥子书屋、美好生活手工坊、美好生活图书馆、真水闲院,成为名副其实的西街女达人。 对于为何选址在西街,郑达真说,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经是泉州繁荣的代名词之一。“最先,我在西街发现了一座老房子,喜欢这里所有充满故事的‘老东西’。所以才决定将古厝改造成充满文化气息的小酒馆,与西街整体氛围十分协调,而且还能传播泉州的传统文化,让大家在熙攘的闹市里有一处宁静天地。”传统文化的格调一直延续在之后的新业态中。在郑达真的“旧馆驿”青年客栈,这所曾是泉州人家家宅的两层房子,保留中庭天井和老厝留下来的盆栽,摆上竹桌椅,散放古筝、脚踏钢琴、红木柜子,布设了小书房。一段红砖楼梯将两层楼相连,站在二楼的过道上,放眼望去,一片连绵不断的红屋顶装点了风景,不远处就是东西塔。让很多人赞叹,这已经不仅仅是旅行者在泉州的落脚地,还是展示泉州传统生活、传统风貌的窗口。 一路行走于西街创业,郑达真在这里找到了内心的欢喜,更开心自己为古老的西街注入了一些新的活力,让更多人亲近西街、关注西街,享受到西街之美好。对于西街的未来,她认为,无论如何,都应尊重历史,汲取所有懂得西街的人的建议。“建议在保持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做好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着重优先解决下水道堵塞、电线老化、垃圾乱丢等问题。” ▲芥子书屋 肃清门青年客栈 ——他,儿时在西街通政小学上学,从此种下西街情结。长大后,回到这里搭建一个年轻人和西街对话的平台。他说,西街有着泉州城内任何一条街比不上的文艺范儿,要引入商业但又要避免商业氛围过浓。这,是洪经纬和他的肃清门青年客栈。 避免空心化和商业化 肃清门青年客栈,就在肃清门遗址广场边上。在西街现有的三家民宿中,肃清门是规模最大的,但也不过十来个房间。 掌柜洪经纬说,自己儿时在西街通政小学上学,或许西街的情结自那时就已种下。大学的时候喜欢上了旅游,最爱做的事就是穷游,然后毫无例外地住在当地的民宿。“民宿一般都设置公共交流区,入住的旅客们可以在这里结识新朋友,但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未来的西街应该是怎样的?洪经纬建议,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引导一些商业入住,避免出现像网友所说的“空心化”,但同时又要避免过于商业化,“如果像涂门街、东街,就失去了老街的味道”;另外,在改造整治上,应修旧如旧,“这方面,泉州规划建设部门可借鉴台湾淡水老街的经验”。 此外,洪经纬和他的同行柯林一样,都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在对西街的日益重视中,相关部门也能重视和解决西街创业者们的实际难题。“民宿的办证难问题到现在也没有理顺,希望能‘特事特办’,早日理顺这个问题,让大家更安心、对西街更有信心。” 闽南文化沙龙等活动常在西街举行 (资料图片) 新街54#咖啡客栈创业团队 ——他们,在厦门成功运营了多家民宿后回到家乡,在西街做同样的尝试。他说,泉州的老房子不多了,且主要集中在西街片区,新项目不要与保留老房子相冲突。这,是柯林的新街54#咖啡客栈创业团队。 让市井人家生活酿出味道 柯林的新街54#咖啡客栈,顾名思义,就位于新街54#,市六中的前门附近。从2012年10月正式运营,到现在算来也有一年多了。 此前,类似这样的民宿,柯林已和朋友在厦门成功运营了好几家,经营状况都还不错。柯林,包括团队里的小伙伴,有好几个是泉州人。在厦门的民宿运营走上正轨后,他们不由得想到,能不能回到家乡泉州,做同样的尝试。说干就干,新街54#这栋华侨民居,成了新项目的选址地。 “泉州的外地客源,特别是背包客源比较少,但情况在慢慢好转。”柯林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很多来住过的客人们都说,在西街住民宿,体验独特城市风貌和市井人家生活,是在泉州“最有味道、最有意思的事”。大家围坐在一起,聊聊泉州作为侨乡、作为古城的历史和现在,这样的感觉是住酒店或者其他单纯的游走所无法比拟的,对泉州现有的旅游发展方式也是有益的补充。 “民宿客栈当时之所以选址西街,最先并非是西街的巨大魅力使然,而是适合做民宿的有前院、后院的老房子。”柯林说,当时满城找了一圈,也就西街周边比较集中,挑选的余地大。“老建筑是城市历史见证者,泉州的老房子数量已经不多了,新项目最好不要跟保留老房子相冲突。” 大拾堂创始人 (资料图片) “大拾堂DIY 手绘工厂”团队 ——他们,希望在西街拾起富有闽南色彩的传统文化和被遗忘的美好事物。他说,老房子在消除安全隐患的基础上,还是要修旧如旧,保留原有的味道。这,是何冬冬的“大拾堂DIY手绘工厂”团队。 珍惜每块砖石的故事 裴巷的入口与其他小巷不同,两侧画着俏皮可爱的墙绘,写着“裴巷”二字。裴巷27号的“大拾堂DIY手绘工厂”里,几个女孩正在认真地做手工。环视大拾堂,四处展示着闽南美食或风景明信片、笔记本、插画、手绘地图、伴手礼等。很多人可能不会想到,这样一个散发着独特闽南韵味的地方,原来是个旧厂房。 大拾堂是由何冬冬、吴钟电、林江丽、吴程等4个“80后”、“90后”共同创立的闽南原创品牌。何冬冬说,起名为“大拾堂”是因为他们希望拾起那些富有闽南色彩的传统文化和被遗忘的美好事物,融入他们自己的灵感和创意,设计出极具特色却又兼具传统的产品,更符合大家的生活需要,吸引更多人关注、喜爱。除了传播闽南文化,推出文创产品,大拾堂也常举办活动,如摄影沙龙、播映电影、美食DIY等。 之所以选址西街,源于何冬冬的一次西街小巷漫游。2012年的一次西街游走中,何冬冬钻进了台魁巷、旧馆驿巷等小巷深处,瞬间被其古色古香的魅力所吸引。“不似城市高楼林立,站在西街抬头可见天,站在两三层楼便能俯瞰整片红砖厝,视野宽广。小巷里名人故居多,似乎每块砖石都有历史和故事。”2013年,大拾堂团队迁址西街。 虽然只有短短一年,他们对西街的感情已非常深厚。何冬冬说,西街的许多老房子如今成为危房,无人居住,废弃着十分可惜。如果要启动改造,可先消除它们的安全隐患。尽量不要改变其主体外观,而是修旧如旧,保持它们原有的味道。也呼吁西街的住户加强保护西街的意识,爱护西街、美化西街。 ▲大拾堂 经济反哺 文化突围 一说到片区改造,有的人首先就想到借鉴,然后就是仿造,直接将自己的地域特色替换成别人的项目特色,用别人的形来塑自己的神,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而西街的这些本土年轻人和艺术家的做法,或许探索的是一种老街复兴模式——守住文化的根,让经济反哺文化。 在大拾堂的宣传册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带来任何的东西,我们所拥有的就是上天赐予我们大脑里的智慧,而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去寻找,试着去创作,懂得去拾取。”无论是西街的普通青年们,还是知名的本土艺术家,他们都在挖掘着西街的魅力。无论是文艺小作坊,甚至是国际艺术馆,它们创作、创造的经济,离不开古城的文化,它们要拾取的老街未来,拔节生长于文化,也将落叶归根于文化。 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若离开经济的支撑和滋养,很可能是曲高和寡,营养不良易于萎缩。而经济的成长,如果斩断文化的根,那要么会迷失自我畸形发展,要么如空中楼阁轰然倒塌。老西街的未来,在人们心目中或许有无数种可能,但谁也不能否认文化是这里的根脉所在,而我们所期待的,只能是文化与经济的双赢,我们所乐见的,是因文化而茁壮的经济最终反哺文化。 西街的复兴,不应只是一条街或者一个街区的复兴,而是包括生活方式、群体认同、价值取向、文化模式等等在内,打上特色鲜明泉州印记,能极大激发海内外泉州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泉州文化复兴。在西街,泉州需要的,不只是一个旅游引擎,这里要打造的,希望是泉州一个经济反哺、文化突围的样板。 (信奕 雅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