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魁”古大厝一建20年 两段因善念释怨的故事
“双魁”古大厝 一建二十年 本报讯 (记者 罗剑生 通讯员 倪晓东)在安溪长坑乡文坪村,有一座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具有闽南建筑风格的古大厝。它的与众不同在于,建筑格局虽然类似于传统的五间张大厝,却有五个大门,而且它在两边护厝外侧再各加建护厝,成为一座别具一格的古大厝。 一座盖了20多年的大厝 据当地人介绍,这座大厝名为“双魁宅”,宅子的主人名叫王冉烈,是本地的一个富豪。宅子修建于清代翰林官献瑶回乡省亲(1740年)后不久,据此推算,这座房屋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双魁宅”坐北朝南,由于有双重护厝,东西长约40米,分上落和下落,这种两落大厝属于泉州地区比较常见的住宅布局。“双魁宅”中间的三个大门都适当退后,与两边形成一个凹形,俗称门斗。当地老人说,中间的正大门通常只有遇到婚丧喜庆或家族大事,方才开启,平时进出都是通过两侧的偏门。 站在前庭,只见屋顶正脊呈曲线尾形,两端微微翘起,屋面呈双坡设计,高低错落,覆盖着黑瓦。外墙下部统一由花岗岩垒成,大厝中间上部采用木雕,花纹既有简单的横竖条状,又有比较复杂的花瓣图纹,而两边护厝的上部封清一色的红砖。妙在窗户上的花纹装饰也是用红砖雕刻而成,浑然一体。 走进大门,来到下厅,与其他房子不同的是,临近深水埕处,还有一层门槛,形成独特的双门槛结构。环行古宅,只见传统大厝建筑里的下厅、下房、角间、天井、角门、大房两边对称,和谐统一。宅子内部多采用穿斗式木构架主体、木柱圆鼓形石础垫,椽子、门板等保持原有木质花纹,显得古朴庄重。 村里的老人说,这座古宅的建筑材料大多从惠安走水路运到湖头,再靠挑夫挑到文坪,耗费大量的人力。据传,有个惠安的石雕师傅18岁随船来此揽活,负责房子纹饰,后来就地娶妻生子,直到儿子长大成人结婚也做父亲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宅子才竣工,一家人才返回惠安。 两段因善念释怨的故事 根据《王氏族谱》的记载,王冉烈在当时是一名豪绅,经商发了财,回乡兴家置业,购买大量土地用于出租。这也为他建造这座规模宏大的宅子提供了财力保障。 族谱还记载,王冉烈慷慨好施,乾隆乙卯年发生饥荒,他不但免去佃农的租金,还拿出数千两白银,从外地购买粮食返乡,赈济当地百姓,受到广泛称颂。后来,王冉烈的子孙受诉讼牵连,房子要被焚毁,县令在宅子中检查时发现几本账簿,其中就有乾隆年间赈灾的账簿,详细记录着赈灾花费明细。于是,县令重新梳理案情,发现新的疑点,下令重新调查,最终还王家一个清白。 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双魁宅”能够完整保存200多年,这跟王冉烈有恩于当地百姓、重视子孙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相传,王冉烈在世时,曾因一块祖地归属的问题与邻村陈某发生争执,最后双双上告到官府。陈某是个读书人,文笔极好,诉状写得言辞恳切,严丝合缝,官府打算把这块地判给陈家。可是,第二天堂审时,王冉烈言辞流利,应对得当,官府一时不知如何判决,建议两家和解。 于是,王冉烈与陈某私下约定通过比家风定输赢。两人一路做伴返家。先来到陈家,陈家家人见是“仇家”王冉烈,心里有气,态度不冷不热。两人又一同来到王家,王夫人热情周到,先是沏茶倒水,又马上吩咐下人准备酒席,其后子女也一一来与客人见礼。酒过三巡,陈某自认服输,不再与王家争这块地,两人还成为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