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亲捐资延续乡村50年前传统 村民演奏南音闹新春
南音队抓紧时间排练,准备元宵节演出。 核心提示 三千两金,费去尽空,今旦流落只苏州……昨日下午3时,南安市洪濑镇东林村陈塘自然村一祖厝前传来阵阵清雅的唱声和多种乐器的乐声,男女老少近二十人正在排练南音《三千两金》。他们准备在元宵节当日演奏曲子,一让村民“检阅”下他们一年多的学习成果。 侨亲捐资延续传统 “上世纪60年代,村里就有一支南音队。”东林村老人协会秘书长,67岁的黄文哲老伯介绍说,不过由于经费和队员年纪渐大等原因,这支队伍慢慢地就散了。 2012年10月底,早年到香港谋生的侨亲黄克昌回家探亲,听说村里南音队消失后深感遗憾。据悉,在去香港前,他也是这支南音队的队员之一。回香港后,黄克昌和同在香港定居发展的侨亲黄宝祥又说起了此事。黄宝祥当下捐资1.5万港币作为村里再次组织南音队的启动资金。 收到捐款后,黄太平和黄文哲等爱好者开始四处打听哪里有专业的南音老师,并开始印制南音谱册。一些村民闻讯赶来报名。第一期培训,男女老少就有二十余人。 2012年11月18日,东林村陈塘自然村的南音队正式成立开唱。按安排,之后每周六晚上有老师授课,平时由学生自学。 四龄童会唱三支曲 四龄童会唱三支南音曲,说来稀奇吧。在这支南音队里,有这样一位特别学员,他在不知不觉中竟学会唱曲。 四龄童名叫黄俊轩。南音队成立时,才3岁的他就被奶奶,即62岁的黄月珍阿婆带着学南音,如今已会唱《三千两金》、《直入花园》和《书今写》三支曲。 黄月珍阿婆的丈夫有南音基础,现在还在一个戏班子里拉二胡。以前忙于生计,她根本没时间学。而如今,儿女们都结婚了,她肩上的担子能放下了,就想着该老有所乐。据悉,自从她开始学南音后,一家老小每周六晚上没人会去吵她,因为知道她要去南音队。 在黄月珍阿婆的“鼓动”下,57岁的王美珍也加入进来。不识字的她学起南音来,更有一股韧劲,还在工作的她每晚下班来,就打开收音机听南音,“放松的感觉,很爽。”昨日,她特意让儿子带了录像机来,要把队伍里几位唱得比较好的表演现场录回去学习。 双胞胎兄弟学得欢 黄文哲夫妇在村里开了一个小卖部,为了学南音,每周六晚上南音队组织学习时,他们都要关门去学习。而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在平时,两夫妇还把电视搬到小卖部门口,让更多村民能看片子学习。这不,62岁的王碧霞阿婆和40来岁的陈秋香也场场不漏来学习。 14岁的黄奕豪和黄奕辉是一对双胞胎,在上中学,他们学吹洞箫。说起两人学洞箫,竟要追溯到他高祖父和曾祖父。原来,他们的太太公和太公以前是吹大喇叭的。由于他们的爷爷是长子,要帮忙照顾一家老小,没机会学习祖辈的特长,觉得很遗憾,于是,在南音队成立后,就“唆使”两孙子一定要来学习。据邻居们说,现在经常早上听到这两兄弟在吹箫,兴致高得很。 据教授南音队的苏水明老师介绍,现在这支南音队的队员已基本掌握了各自手中乐器的基础,“登台演出没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