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西街文化历史名人故居盘点 屹立古巷灿若星辰

qz.fjsen.com 2014-02-13 08:34  陈冷冷 叶碧玉 田米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弘一法师与韩偓墓道碑的合影

东南网2月13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陈冷冷 叶碧玉 田米 文/图)文脉,是一座城市记忆的延续。古城西街的记忆,从红砖古厝绵延成片的胭脂红晕染开来。

拉开记忆舞台的幕布,佛国圣地开元寺、古城原点定心塔、刺桐地标东西塔、幽幽小巷旧馆驿、混血清新番仔楼,鳞次栉比地跳出来。再定一定神,台上已是各代风流人物,细数今夕是何夕,对坐畅谈这幸存的记忆——

以文章华国开启古城“家诗书而户弦诵”,海丝起航为泉州港注入繁华生机,市井十洲人的热闹刺桐城,挺过兵荒马乱的大元,熬过海禁和倭寇侵扰的明朝,铁骨铮铮的闽南汉子,漂洋过海率先打开“走出去”的风气……

春风吹醒了遍植泉城的刺桐花。城市记忆的大舞台,更因有了西街这份幸存的记忆,愈发红火。

而我们深知,从记忆到延续,从幸存到昌盛,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欧阳詹

唐756~800年

一个成功的北漂诗人

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

诗酒大唐,那是属于诗歌的年代,而当时的泉州港,也慢慢崛起为全国四大港口之一。

在这个文化繁荣的极盛年代,也出现了泉州最早的北漂一族,从西街走出的欧阳詹,便是其一。欧阳詹早年贫困,直到贞元八年,春闱开科,他和韩愈等名士同登“龙虎榜”,才算混出名堂,成为隋代科举制度开创180年后,泉州甲第登科第一人。

勤勉的北漂成功逆袭,欧阳詹开始挥洒醉卧长安的诗人风流,赋、诗、记、传等各种题材作品148篇。他45年的岁月里,是伴随着诗的一生。

“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欧阳詹是开八闽文化之先的诗人。自他开始,福建文士开始向慕读书,儒学风气开始振兴而且绵延不绝。传到杨时、李侗辈,分河洛之派;传到朱熹,正学大明,道统有归。蔡清说,没有欧阳詹的影响,泉州不可能成为“海滨邹鲁”。

名士已逝,古巷犹在。西街甲第巷因欧阳詹得名,也矗立着三落三间张的“手巾寮”欧阳詹故居。人们会怀念,是欧阳詹开启了古城“家诗书而户弦诵”的诗意景象。

曾公亮

宋999~1078年

“玩火”的顶级军事家

世界先河记录了火药配方

涨海声中万国商,时间划过宋代的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航,市井十洲人带来刺桐城一派热闹。

曾公亮是一个特别的身影。少时住在西街三朝铺(现在的甲第巷),他有时专心念书,有时比划南少林武术,有时会特别汉子地邀你喝上几盅。闽南传统的“拳头烧酒曲”,他样样精通。

1044年,曾公亮45岁那年,做了一件让他声名远播的大事:牵头编写《武经总要》,这可是当时第一本官方编撰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这本书记录了古代研究火药火器的经验,其中的火药配方是世界范围内最早的记录。后来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编写《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时,对曾公亮大为叹服。

曾公亮后来成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军火家、思想家。让他出名的不仅是他的个人造诣,他一家子共出过四位宰相一位状元,人称“曾半朝”、“一门四相”,是个顶响亮的学霸家族呢!

曾公亮最后死于河南,却给泉州留下了千古传唱的一首思乡曲。“饭思百石红桃米,菜忆黄龙紫芥心”,在曾公亮的心里,家乡百石的红桃米最好吃,黄龙霜降后被冻紫的芥菜心最香。黄龙芥菜成了泉州名特产,至今畅销。

释大圭

元1304~1362年

记录民间疾苦的诗僧

兵荒马乱以笔作剑战恶世

《僧兵守城行》

——释大圭

驱僧为兵守城郭,不知此谋谁所作?

但言官以为盗防,盗在深山啸丛薄。

朝朝上城候点兵,群操长竿立枪槊;

相看摩头一惊笑,竹作兜鍪殊不恶。

平生独抱我家法,不杀为律以自缚;

那知今日堕卒伍,使守使攻受官约。

谓僧非僧兵非兵,未闻官以兵为谑;

一临仓卒将何如?盗不来时犹绰绰。

敌人日夜徂我城,示以假兵无乃弱;

我官自有兵与民,愿放诸僧卧云壑!

元朝的刺桐城不再意气风发。那时元兵入侵,举国百姓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人。闽南人是最下等的南人,受尽压迫。那时闽南人为官最多只能做副职,经济命脉更是掌握在蒲寿庚等阿拉伯人的手里……

日子过得很苦,有一天,释大圭到泉州开元寺出家为僧。他是一位超脱的僧侣,也是认真入世的诗人。释大圭的笔下满满都是民间疾苦。元至正十三四年,泉州大旱灾、大饥疫,饿殍载道,圭赋诗慨叹,“春秋黄槁百泉枯,龙骨声声泣老夫”(《苦旱》)。他谴责统治者哄抬粮价,催税逼债,作诗控诉曰:“吾郡从来称佛国,未闻有此食人风。”泉州外族统治者强抓僧人当兵,强迫他们抵抗起义军,大圭也在诗中加以揭露:“殴僧若殴羊,持兵衣短夹”(《僧兵叹》)。

释大圭贯通儒释,为文似柳(柳宗元),为诗似陶(陶渊明)。他给后人留下的《梦观集》、《紫云开士传》是最真实的一段历史,是刺桐城元朝的那些事。门人为他在泉州西门塔后村建的和尚墓塔,至今让人肃然起敬。

蔡清

明1453~1508年

谋天下利的大理学家

研易成风结社创清源学派

历史的时针拨至明朝。因为海禁,刺桐港繁华不似往昔,东南沿海不时有倭寇侵扰。乱世纷扰,令人安慰的是,古城的文化仍旧繁荣,李贽、蔡清、李廷机等读书人都很出挑。

还是在开元寺,蔡清一袭长衫,儒雅翩翩,心怀天下,他最常唠叨一句“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

这位大儒家花一生心血,力学六经、诸子及史集等书,对理学家程颢、程颐、朱熹等人的著作,研读尤精。后来,他还拉上李廷机、张岳、林希元、陈琛等一帮读书人结了社,一起研究易学,这群读书人可是江湖上的美丽传说,号称“清源治《易》二十八宿”。

蔡清还是一位学品人品俱佳的名师。他的官辙所至,随杖履者经常是数百人,不少有志之士,不远数千里从之。“学《易》,一是正心术,二是在运用。比如岳飞朱仙镇班师一事,我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位大理学家不仅博大精深,人品也是极富魅力的,他对贫困学生不收学费,还供给膳宿,寒来暑往,还为他们添置衣裳呢。

历史上,蔡清著述的《易经蒙引》,被收入《四库全书》,成为泉州人的骄傲。他著《易经蒙引》的地方,后人称为“蒙引楼”,现在还在泉州西街裴巷口西侧悄然伫立。

陈庆镛

清1795~1858年

抗直敢言闽南铁汉子

朝堂呈奏一书绊倒三奸臣

当清朝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硝烟弥漫,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泉州港也难改颓势。在家门口难做生意,泉州人开始漂洋过海下南洋,这便有了后来所谓的华侨。

那个年代,在外的华侨打拼不易,在朝廷当官也不简单。鸦片战争的战火弥漫,您是主战还是主降,可都是动辄掉脑袋的事。西街西塔对面走出来的陈庆镛,可以说是个不怕掉脑袋的勇士,跟林则徐是一个脾气的好兄弟。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大清朝堂上,陈庆镛刚毅的身影,毫无迟疑地走向道光皇帝,呈上了《申明弄赏疏》。陈庆镛极力反对朝廷起用在鸦片战争中丧权辱国而被革职的大臣琦善、奕山、牛鉴、文蔚等人。他认为,如果起用这些人,会有损国法,贻笑敌人……

这些言论大胆耿直,声震天下。这份奏书一下子绊倒了三个卖国奸臣,大快人心!现在泉州清源山碧霄岩石题刻的“抗直敢言”,说的就是这位铁骨铮铮的闽南汉子。

1857年,陈庆镛奉召回泉州办团练局,地点就在西街西塔对面。

弘一法师

民国十七年(1928年)

弘扬佛法一代名师

谱三宝歌开元寺弘法讲律

民国时期,经济有所回暖,泉州古城又有了新气象。在外打拼有成的华侨,不时回来建设家乡。刺桐古城开始“添置”一座座中西合璧的番仔楼。

泉南佛国沉淀下来的历史气质,也吸引了不少历史名流汇聚,弘一法师就是其中之一。民国十七年冬,弘一与厦门南普陀寺住持来南安雪峰寺度岁,从此和泉州结下不解之缘。

民国年间的开元寺,不时能看见弘一法师的身影。时而,他在为学童礼佛的赞歌《三宝歌》谱曲;时而,他在开元寺的门口补书对联“此地古为佛国,满街皆是圣人”;更多的时候,他在开元寺尊胜院弘法讲律……

1933年10月间,弘一大师途经南安县境内的潘山,发现路旁矗立着晚唐诗人韩偓墓道碑,当即下车瞻谒,欣喜若狂!和韩偓的偶遇,成为他留居泉州的重要牵挂,也成就了一段文人惺惺相惜的佳话。

现如今,开元寺伫立着弘一法师的纪念馆,弘一法师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的遗址,在清源山弥陀岩的舍利塔,都还保留着弘一法师的种种回忆。

话说当代西街

西街历史上名人如织,灿若星辰,在近现代也不乏英才。比如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先驱者、有机微量分析的奠基人庄长恭,比如谢希德、林祖赓、庄善裕、陈笃信等曾分别出任过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与东南大学四所“牛校”的校长,还有那些至今活跃在一线的文史专家……

泉州获评东亚文化之都,西街未来将打造成古城代表性的文化街区,文化名流纷纷建言献策。

西街文化味不能流于文字

原厦门大学校长林祖赓:我以前住在西街的曾井巷口,上世纪30年代的西街,感觉街上文化味很浓。经常可以看到吟诗的读书人、下棋的老人,春节大家都会出来写春联露一手。现在对泉州的历史文化印象更多是从文字里看到的,回到西街,更多是些小商铺,文化味没儿时那么浓了。我觉得西街可以建成文化古城的代表性街道,引进书画、艺术品等文化味浓的店铺,营造浓浓的文化味,让人有更多可看可感可体验的东西。

要让西街文脉能动感体验

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泉州和横滨、光州一同评为东亚文化之都,古城西街的保护也上升到代表国家的高度。因此,未来西街规划站位要高,它不是一般的拆迁改造,而是以传承保护和建设发展为主。西街延续着古城千年文脉,当下最紧要的是研究如何把这些文化内涵、要素翻译成现代人、游客可以直观动感体验的形式。未来的西街可以建成“走东走西、看东看西、吃东吃西、买东买西”的特色旅游文化一条街。

建西街文化长廊物化文脉

泉州市文联副主席、泉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陈瑞统:我觉得梳理西街文脉的重要意义在于,促动古城各界人士更充分地认识这些历史文化名人作为泉州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尤其是这些名人的成长、成功和创新、实干,在各个领域的成就给我们带来的启发。现在西街的这些名人故居等文化资源都分散在各个小巷,并不好找,我认为西街应该开辟一个这方面的专门场所,作为展示长廊,让这些文化资源可以更直观地物化。

相关链接

西街部分历史名人故居

郑良弼进士第:宋崇宁五年进士,宅第在裴巷内东侧的鞋巷。

粘灿御史第:在西街116号一带。粘灿,明弘治十四年举人,历官南京监察御史。

史继偕相国府:在西街影剧院后右,明万历二十年壬辰科榜眼。

石选万石第:井亭巷内。宋景祐元年特奏名,郡人以石选与其四子俱出仕,号之“万石君”,因建坊巷口以示敬仰。

留正丞相府:又称“忠宣府”、“大留府”,在西街开元寺西昼锦坊内塔堂巷。留正,宋绍兴三十年进士,累至左丞相。

庄国祯侍郎第:在西街万厚铺北潘巷北(今侍郎第)。庄国祯,明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户部右侍郎。

龚维琨文魁宅:在旧馆驿26号。龚维琨,清咸丰二年(1852年)举人。

龚显曾世翰林第:在三朝巷。龚显曾,清同治二年进士,历翰林院编修、詹事府赞善。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