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一张乐团老照片见证南音渡南洋 糅合泉州元素

qz.fjsen.com 2014-02-19 09:26   来源:泉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王先生收藏的老照片

核心提示

南安的王先生收藏了一张民国时期南洋乐团的照片:照片里有10个男子,多人手持南音乐器,打扮各异;有的乐器普通弦友都叫不出名字;照片上写有“当朝一品吕蒙正”、“位至三公郑元和”字样。南音专家称,这张照片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从泉州走出去的乡亲在异地扎根繁衍,南音对于他们,就是浓浓的乡音乡情。

□本报记者 廖培煌 实习生 王霁雯 文/图

男子所持物品 多为南音乐器

昨日,记者看到了这张保存完好的照片,照片长65厘米、宽55厘米,外有木质相框。王先生说,相框为黄花梨木。

记者翻拍照片后,就照片内容请教福建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泉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尤春成。尤春成仔细看完照片后说,这些男子手中持的物品多为南音乐器。前排右一男子持洞箫,前排左一男子持三弦,前排右二持小叫,前排左二持渔鼓(又称绷鼓、乞丐鼓),后排左一男子持月琴,后排居中戴帽子的男子持拍板。前排居中的白衣男子外貌似中国人,但是装束不像中国人。尤春成认为,其手中持的应该是彩球之类的道具。

从拍板、洞箫等乐器可以判断乐团主构成为南音,但也有“戏”的成分在里面。“严格来说,是南音曲艺形式或梨园老戏演出,这种流派应属于‘老戏’。”尤春成说。

含有传统曲艺信息

照片里透露出不少南音、梨园戏曲目的信息。如,郑元和是南音曲目《三千两金》、《鹅毛雪·满空飞》等提到的人物。尤春成说,照片中的文字有“位至三公郑元和”、“当朝一品吕蒙正”字样,里面都包含了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据悉,唐朝书生郑元和,奉父命上京应试。在京城结识了妓女李亚仙,双方互相倾慕相爱。后来郑元和三千两金用尽,鸨母设计甩开了他。郑元和贫病交迫,幸被东肆主所收容,教他学唱挽歌。一日,东西两肆主比赛挽歌,郑元和登台歌唱,恰被他上京任职的父亲认出。郑父憎恨元和堕落,把他打至气绝,抛尸郊外,被路过的乞儿救活,于是沦为乞丐。在偶然的机会里,李亚仙认出了郑元和,十分悲恸。她不顾鸨母的阻挠,把郑元和迎回家里,悉心调养,又激励他发奋读书,结果考上状元。郑父知道了李亚仙对郑元和的态度,也很感动,不以妓女为嫌,娶她为儿媳。

而吕蒙正的故事,讲述的内容也大致为千金小姐刘月娥不弃吕蒙正贫寒追随于他,最后吕蒙正考中状元位至三公,而刘月娥也被赐封“一品夫人”。

糅合各种泉州元素

王先生喜听南音,起初他从朋友处获得这张照片时,朋友告诉他,这是南音传播到东南亚后发展而成的什音、什戏。这张照片是漂洋过海的泉州人,在马来西亚一带组成乐队后拍的,而后照片传回泉州。拍摄时间大约在民国初期。

尤春成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照片中的男子,虽然大多着民国时期的服饰,但有男子的打扮、服饰不像国人。对此,王先生说,他查阅资料后了解到,泉州的南音等曲艺在传播到东南亚后也有一些当地特色。比如,前排居中的白衣男子,马来西亚有很多印度人,男子包的头巾就是印度装束。而前排两名袒胸露腹的男子,其装束又跟泉州的拍胸舞很像。“乐队就是糅合了最吸引人的各种泉州元素,以吸引包括华人在内的各种人群。”他说。

南音是泉州的,也是民族的。尤春成感叹,南音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没有消失于历史长河,反而能够幸运地存活下来,很重要一条,就是因为她是乡音乡情,最能深入人心。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