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元宵灯会,各种花灯璀璨夺目。
东南网2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文/图)一条小街,看似其貌不扬,听似默默无闻,但每一幢红砖古厝背后,都藏着故事,都品得出流淌千年的历史馨香。
这条小街,就是位于泉州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的西街。它的北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泉州古城的地标——东西塔;南侧,三朝巷、古榕巷、井亭巷、旧馆驿巷等保持历史原貌的古巷纵横交错;东端,连着泉州现代地标——钟楼;西侧,越过新华街,串起新中国成立后泉州的工业发祥地——一片历经沧桑、闽南风骨犹存的老厂房。梳理西街的肌理脉络,你一不小心就会与泉州的历史文化撞个满怀!
今年元宵节前后,小小的西街片区,连续三天,夜夜灯如海、歌如潮,数十万市民在此赏灯、听音乐会、品小吃、观创意展,尽情感受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年开幕的盛况。
A 西街音乐节,传递泉州好声音
泉州的元宵灯会,以花灯制作精巧、风格优雅大气、独具中原古风古韵而闻名遐迩。今年的元宵佳节,适逢西方情人节,双节重叠,节日氛围更浓。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年,在这样的好日子里登场。
在西街的泉州大剧院举行的活动开幕式上,泉州和同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的韩国光州、日本横滨,三城联袂,上演了一场“东亚风”文艺大戏。活动年的重头戏,是备受瞩目的西街音乐节——从正月十四至十六晚,两岸以及来自日本、韩国的近百位音乐人,献上了三场雅俗共赏的音乐会。
正月十四19时许,以“青春纪念册·七重好声音”为主题的首场音乐会,揭开了音乐节的序幕。正月十五晚,第二场音乐会推出“咱厝的声音·中华闽南语歌曲”,以最炫的时尚元素,把听众带进一个本土原创为主、闽台同歌同乐的海洋。最后一场以“向经典致敬”为主题,演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曾经影响几代人的怀旧经典歌曲,令人如痴如醉。
随着西街音乐节的推出,承载音乐节演出的旧面粉厂,华丽转型,变身为新的艺术地标,成为文化热点。这个面粉厂是上世纪50年代建的老厂,上世纪90年代停产后,一度荒芜沉寂,被分割出租给小企业和外来工。去年8月,泉州入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后,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古城文化复兴计划,西街面粉厂进入市领导和泉籍艺术家蔡国强等一批文化名人的视野,被选定改建为泉州当代艺术馆。
这是一个有震撼力的文化项目,数十个高逾50米、单体可容纳百吨小麦的巨大圆形水泥储罐之间,经过钢结构加固改造,变为一个夜空苍穹般的舞台空间。旧厂屋顶改造采用鸟巢形状的设计,通过透光膜结构,整个空间充满了光线与力量,给人别样的视觉冲击感受。泉州市委宣传部部长陈庆宗说,这个空间,既是音乐节的舞台,也是今后泉州当代艺术馆的展厅。
几年前,泉州古城另一古迹六井孔被改造为创意文化街区,引来泉籍香港音乐人刘晓峰的热情加盟,他的团队推出以闽南语演唱的专辑《泉州的声音》,轰动闽南语乐坛。马年新春伊始,西街音乐节成功举办,尤其是中华闽南语音乐专场的亮相,更使两岸闽南语乐界为之瞩目。泉州市领导表示,西街音乐节的举办,今年只是首届,随着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的推进,今后将继续推出,把它打造成泉州的一个文化品牌,向海内外传递泉州好声音,塑造泉州文化名城的艺术气质。
服饰鲜艳,舞姿妩媚。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年开幕式上的泉州传统舞蹈令人陶醉。
B 古城核心区,向文化业态转型
2月15日上午,在文化部、我省和韩国光州、日本横滨文化官员的见证下,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古城文化复兴计划的系列活动及建设项目启动。
这个计划是泉州建设东亚文化之都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市的构想是通过古城核心位置西街片区的改造,使片区主流业态向文化转型,成为保护古城、传承历史文化、盘活古城文化资源,带动古城文化复兴发展的典范。
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说:“西街片区改造,是泉州实施古城复兴计划的重要推手。片区东段,将修旧如旧,保持历史街区风貌,部分古厝改造后将成为旅游民宿、酒吧、咖啡屋、创意作坊等旅游休闲文化场所;西段老厂房,将重新规划并进行功能定位,加快建设当代艺术馆
等重磅文化项目,促进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会客厅’和市民文化家园,进而打造影响东亚、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都市。”
西街是泉州历史文化的发祥地。无论是泉州古城的繁华,还是1984年入选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荣耀,皆从西街开启篇章。
历经千年岁月浸染,泉州城市节节东进,直抵东海,建城区面积已达160多平方公里,西街片区的民居、
商铺、厂房、公共建筑大多显得破旧简陋,但这里仍是海内外3000万泉州人精神的根。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这里旧城改造难度大。西街片区的大型建筑、商场先后迁往城市新区,现代商业、文化娱乐等新兴产业发展又相对滞后。遍布民居古厝的西街片区,日益显出老态龙钟的沧桑面孔,如果不加以保护和改造,以西街为代表的古城,将难以免于空心化的命运。
2013年摘取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桂冠之后,以西街片区为核心的泉州古城,获得新生契机。泉州市将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年开幕系列活动项目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催生了以泉州古城西街片区改造提升为核心的古城文化复兴计划。
“促进古城文化复兴的构想,我们酝酿了很久。随着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年的开幕,复兴计划全面启动。我们将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实施一批重点文化项目,以推动泉州古城核心区整体保护开发利用,提升泉州面向国际的‘文化之都’形象。”泉州市市长郑新聪说。
15日,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委托编制等多个文化项目签约,蔡国强应邀到场做了古城文化复兴的主题演讲。泉州市有关部门同期举办了泉州传统民间艺术展示、“另一个维度”泉州当代艺术展、泉州西街规划展、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建筑作品暨泉州当代艺术馆设计方案展等精彩活动。
古城文化复兴计划,得到了泉州乡贤的大力支持。15日,在古城文化复兴计划启动仪式上,信义集团董事局主席李贤义、香缤集团董事局主席许明金各出资1000万元,捐给刚刚成立的南音南戏发展基金。许明金说,南音南戏传递的乡情乡音,是泉州古城最温馨、最具本土情韵的文化形态,总能勾起海外侨胞对泉州千年历史文化的美好记忆,是海外闽南人的精神纽带。
目前,以港澳乡亲为主体募捐设立的泉州南音南戏发展基金已收到捐款3000万元。基金将主要用于支持南音、梨园戏、高甲戏的基础设施建设、艺术创作和教育事业,资助南音、梨园戏、高甲戏事业的宣传、研究、传承、保护、创新、交流等。“海外侨胞的善举,体现了他们对实现泉州古城文化复兴梦的期盼。”泉州市文联主席许旭明说。
代表泉州早期工业文明的烟囱,改造后与源和1916园区的浪漫创意融为一体,成为泉州古城的新景观。
C 源和1916,古城文化复兴示范区
西街之南,新门街以北,龙头山东麓。在一片婆娑的榕荫与椰影掩映下,几十幢颇具闽南风情的青砖绿瓦建筑装饰一新,一块块木制的招牌,在早春暖阳照耀下质朴自然,动感十足。
这里,就是福建最大的创意产业园——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曾经是泉州蜜饯厂、电视机厂、花生油厂的厂房,经过改造、装修装饰和创意设计,让这里变身“海西创意设计之都”,已有80多家文化创意企业入驻,其中三分之二为设计企业。
华丽转身的源和1916,正是泉州古城文化复兴的先行项目。
1916年,晋江青阳庄氏两兄弟开始生产源和堂牌蜜饯,近百年过去,它仍是泉州家喻户晓的老字号品牌。上世纪50年代,在公私合营浪潮中,源和堂蜜饯厂在鲤城龙头山下应运而生,它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泉州最早创办的国有工厂之一。随后,在源和堂厂周围,面粉厂、麻纺厂、油厂、电视机厂相继落地,形成了泉州早期颇负盛名的工业区。
上世纪90年代,泉州一批国营老企业因经营机制问题关停并转,龙头山下的源和堂厂区也走向衰落,厂房里响了近半个世纪的机器声沉寂了,老厂区到处堆满垃圾。
2010年5月,泉州市国资委辖下的中侨集团,联手福建创投集团旗下的福建创新传媒有限公司和泉州民企筑城设计机构达成协议,合资成立了一家文化创意运营公司,以源和堂等老厂房为载体,打造一个新的创意产业平台,吸引工业、服装、动漫等设计为主的企业入驻。
作为泉州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源和1916创意园区在开发利用中,注重保护工业建筑及生态,园区在改造中保留旧厂房、办公室的结构与闽南特色阁楼基本结构,对建筑外部进行必要的改造、修补、装饰,注入新的创意产业元素,既传承泉州工业文化脉络,体现历史文化的传承,又激活了资产,创造新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
运营公司成立以来,先后投入近亿元,完成一期74亩源和堂蜜饯厂老厂房和二期电视机厂改造。“改造前,这里旧厂房、旧仓库租赁给一些个体户,年收入仅几百万元。整个园区改造完成后,入驻企业有望达到300家,年产值16亿元,税收1.5亿元。”运营公司副总经理傅毓崎说。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已是名副其实的设计者乐园。”源和1916运营公司董事长蒋余煌告诉记者,为了建成泉州古城文化复兴的示范园区,源和1916创意园在招商时,就明确了企业入驻的门槛,坚持以创意设计为主导,着力把源和堂打造成“海西创意设计之都”。以一期建成的项目为例,该项目占地70多亩,改造30多幢楼,入驻企业62家,其中有40多家是工业、服装、陶瓷、美术、动漫、建筑、园林等设计类企业。蔡国强对这种专注于创意设计的运营理念十分欣赏,2011年5次来园考察,最终决定筹资10多亿元在园区内创建泉州当代艺术馆,作为泉州未来的地标。
近4年来,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先后举办了工业设计展、中国意大利现代艺术综合展、原创音乐表演、人体彩绘、cosplay表演、创意市集、东岸艺术回流展、全国百位绘画名家作品展等数十场高水平的艺术活动,引起了文创界的关注。源和1916的美誉度,在国内外节节攀升,成为泉州古城向文化业态转型的标志性园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