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峰一故居伤痕累累
它曾是侨商巨贾陈碧峰的私宅、泉州师院的旧校舍,抗日名将蔡廷锴曾在此驻足休憩,如今损毁严重,部分坍塌
宅子东侧的建筑已部分坍塌
□记者 许雅玲 陈起拓 文/图
核心提示
来到泉州北峰社区,穿过一条条弯曲的巷道,一处大气、庄严的红砖大厝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建于上世纪30年代、曾经红极一时的侨商大宅陈碧峰故居。故居为南洋风格,现为市级文保单位。可惜,因年代久远,宅子已有部分坍塌,许多代表当时高水平的雕刻佳作已残缺甚至消逝。
现状:梁柱腐朽坍塌 雕作残缺被盗
来到陈碧峰故居,若说红砖、绿瓦、燕子脊、琉璃顶是故居的华丽“外衣”,那么墙上刻有鲁智深、杨贵妃、李太白等人物形象的木雕、石雕、砖雕,便是镶嵌在外衣上精致、丰富的装饰品。这座宅子为二进五开间,悬山式屋顶,燕尾形屋脊,东西两侧各有护厝一组,西护厝带有阁楼,共54间,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
站在宅子外,门上辉绿岩匾额阴刻“锦亭远秀”四个大字,落款为“曾遒书”。曾遒是泉州人,光绪二十八年中举,其颜体笔迹流传闽南、台湾、南洋,很有名气。
走进宅子,光线从天井洒下来,花草悠然生长。但在天井旁的房梁处,一根黄色木头格外碍眼。陈碧峰的孙女、38岁的陈怀慧告诉记者,不少房梁都腐朽了,只能用新木头支撑着。往东厅走,破损现象更严重,几排新木头被架起来,支撑着腐朽的房梁。东厅一间房已部分坍塌,陈怀慧说,这些房梁本来就被雨水浸泡得很腐朽了,去年台风天过后,突然塌了。
屋顶上形态不一的滴水檐和精致的圆形装饰品也少了几块。虽然陈怀慧给宅子安装了防盗网,还养了狗护院,但宅子仍成为“梁上君子”觊觎的对象。
后人为了保护故居,给天井搭起防盗网,防止窃贼从天而降。
历史:抗日名将留影 泉州师院办学
陈碧峰故居当年的绝丽风姿如今已无法仰视,但仍能凭借残存的美丽,去感受它身上重叠交错的历史痕迹。
据悉,宅子主人陈碧峰(1887年—1953年)早年在缅甸仰光打工,十几岁时就靠着替人扛包为生,积累起资金经商。他将产业慢慢做大,办了两家碾米厂,在新加坡和香港等地均有生意。发达以后,他打算回乡建房子,选好址后,宅子于1932年开建,历时三年才建成。
由于整座房子错落有致,结构严谨,它备受人们的喜爱,建成之后很快就成为很多名人到泉州后的驻足憩息之地。据说,在上世纪30年代末,蔡廷锴将军率军路过泉州时,陈碧峰在家里接待了这位抗日名将。临走时,蔡廷锴和一见如故的陈碧峰在大厝前合影留念。
1952年,陈碧峰故居曾作为泉州师范学院的校址。泉州师院创办时,校舍还没盖好,学校就借用了这座宅子,在这里招生、上课和住宿,当时学生有两三百个。陈家除了小部分自住外,大部分房舍都腾给了学校。一年多后校舍建成,学校才搬出这里。
呼吁:期盼尽早修缮 妥善保护遗迹
“光荣史”属于过去,如今,伤痕累累的陈碧峰故居留给陈碧峰后人的更多是苦恼和无助。为了保护宅子,陈怀慧只能用铁门将主厝锁起来,有坍塌危险的地方,他们就用木头暂时支撑着。
“这宅子是市级文保单位,我们无法私自修缮,也没有那么多资金来修缮。希望政府能够来帮忙保护,让遗迹不至于消失。”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