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专题> 2014315> 维权人物 > 正文

“入行”17年,打假维权人王海东的故事

qz.fjsen.com 2014-03-11 10:26  宗媛媛 周明杰 来源:北京晚报    我来说两句

败诉

将近11万的保健品差点砸在手里

2001年,王海东盯上了保健品,在他看来,市面上很多保健品都存在夸大宣传,而这可以为他提供新的打假空间。他比对卫生部批准的22种保健功能后发现,某知名品牌珍珠洋参含片在包装上保健功能里所写的“保持青春”并不在此之列,于是砸下将近11万买了一堆保健品,信心满满地到法院提起诉讼。

然而,庭审结果让他措手不及。对方花重金请来上海市保健食品协会的专家,证明保健食品的成分确实有这样的功能,而法院也采信了他们的证明,王海东在一审二审中接连败诉。将近11万的保健品就这么砸在手里,他有点蒙。

王海东迅速找到南京的同行杨鸿,同样做保健品打假的他在南京起诉了卫生部。很快,卫生部在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声明卫生部审批的保健品不包含“保持青春”这种功能,卫生部也从未批准过这种功能,将其认定为企业的扩大宣传行为。

局面奇迹般逆转,厂家同意把王海东手上的货退掉,并赔付律师费、诉讼费等总计13万左右,王海东侥幸保住了本钱。

这次经历让王海东长了教训,他意识到,在下一步的维权中,还是要对相关法规和证据有充分的准备,不能轻易打官司。“如果是放到现在,我就知道法院是不该采信那个证明的,当时法院对相关法规认识度不够,我自己的法律意识也还不强,法律知识也欠缺。”

转型

那种“买一卡车”的做法,在道义上总是有点过不去

如今,王海东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打假人,他对自己新的定位是企业顾问和维权人士。

回想起前期满城大量买假货、三天两头跑法院的经历,王海东觉得有点好笑,“当时就有人说,法院是我‘娘家’。后来想想,那时候确实容易走极端。”其实王海东心里明白,他打的假货也未必都有质量问题,很多情况下是包装上的表述不符合标准。“一个产品牵扯很多管理部门,一会儿这个部门发个函,一会儿那个部门出个条例,很多企业来不及应付,包装上就很容易出问题。”凭借着常年跟各种“标准”打交道的优势,王海东被不少企业请去当顾问,帮着他们查找问题。一旦提出的意见被采纳,就会给予他奖励。

从2005年开始,王海东就已经很少再直接打官司,保健食品的经历多多少少让他心有余悸,“大批量买货意味着要承担大风险,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多,万一输了官司,货也退不掉的话,就都砸手里了,代价太大。如果对方愿意协商解决,进行整改,那就不再走诉讼程序。另外,也有消费者因为遇到相关部门踢皮球,会来找我们帮忙,我们就提供咨询,如果要委托给我们,那就适当收点费用,帮他们维权。”

“其实打假也好维权也罢,说得高尚点是希望市场更规范,企业更诚信,老百姓买东西更放心,说得自私点,也是让自己过得好点儿。现在这么做,既然可以达到目的,又何必一定要去做那种‘以暴制暴’的事情?那种‘买一卡车’的做法,在道义上总是有点过不去,容易被人质疑。明明可以买一两百块去索赔,为什么一定要买一两万呢?”

责任编辑:泉州专题部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