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墙角练习基本功十分枯燥,但仍要坚持。
在泉州艺术学校练功厅,有一群这样的孩子,他们一脸稚气,却能做出盖腿、片腿、空翻、前扑等一连串的武打动作。他们是泉州艺术学校打城戏班的第一批学员,他们最小的12岁,最大的20岁。在这里,他们接受打城戏系统的表演训练。
打城戏与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被誉为我市戏曲的“五朵金花”。但是近年来,相比于其他四种戏曲而言,知名度和舞台曝光率却大为不如,打城戏表演在我市难得一见。如何把这一宝贵的戏种薪火相传,使其在舞台重焕光彩,老打城戏人殚精竭虑。2012年9月,泉州艺术学校倡先河,开办起打城戏班。近日,记者来到泉州艺校,近距离与打城戏班的孩子们接触。
练功房里,在蔡灿色、傅小辉、邓正武、王小雷等几名老师的督促下,打城戏班28个孩子整齐划一地做着动作。蔡、傅两人是打城戏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他几位老师同样戏剧表演经验丰富。
据介绍,打城戏四大基本功为“唱念坐打”。早期,打城戏的音乐、唱白以及科步,带有浓厚的木偶戏表演风格,其表演动作多侧重于跳跃跌打和武打杂技,有时也表演一些少林拳技,后期武戏受京剧的影响较多。因此,打城戏一大组成部分就是“打功”,为打好武功底子,学生们的训练是十分艰苦的。每天凌晨5点45分,学生们就要开始他们的打功戏功课,一天要练6个多小时。毯子功、把子功、形体、科步、虎跳、蛮子、箭子、盖腿、片腿、空翻、前扑、跺子……种类繁多的功法,学生们日复一日地训练着。“光是飞脚,一天最少要200个;拉顶,每天半个小时以上;侧手翻几十个……”高强度的训练中,学生们不是感觉不到苦,摔伤、碰伤更是常事,但为了学好功夫,必须坚持下来。
刘珊珊是南安人,进校的时候只有14岁。太祖父和父母亲都是高甲戏戏剧演员,她从小就受长辈影响,是个十足的小戏迷,偶尔也去父母的戏班客串演“小丫鬟”。听太祖父讲泉州有个打城戏班后自己要求学打城戏。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珊珊已经深深爱上了打城戏,每次练功都特别用心,她说自己最喜欢演活泼的角色。
目前,打城戏班有28个学生,其中8个是女孩子。这些学生,称得上是打城戏的“小花蕾”,在前辈们的调教下慢慢长成,也许终有一天会绽放成艳丽多彩的花朵,惊艳于舞台上。
(记者陈小阳 实习生胡宇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