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古泉州城南“九星连珠” 千年古渡藏身江滨路下?

qz.fjsen.com 2014-03-20 10:26   来源:东南早报    我来说两句

富美渡遗址碑

古泉州城南,从旧顺济桥北岸自西向东有9个古渡口,形成“九星连珠”,是刺桐港的繁华处。

今年泉州两会期间,一位临进手术室的老人托女儿送一封信,到早报“一线通两会工作室”,介绍了城南9个古渡的情况。老人名叫陈清泉,退休教师。3月17日,记者跟随他来到江滨路,重走9个古渡遗址。

□早报记者 赵鹏云 颜雅婷 潘登 文/图

“九星连珠”成带状

配套商业街今犹在

据陈清泉研究,他认为城南曾有9个渡口,呈“九星连珠”均匀布列在长达700米的深水岸边,从旧顺济桥北岸自西向东依次为:盐馆口渡(第1码头)、海关口渡(第2码头)、富美渡(第3码头)、八舍下渡(第4码头)、厂口渡(第5码头)、妈宫口渡(第6码头)、后山渡(第7码头)、登瀛渡(第8码头)、新街渡(第9码头,今泉州内港码头设在第8、第9码头之间)。其中,第4、7、8三个古渡拥有二元结构(双码头)模式。

陈清泉说,这些呈“九星连珠”的带状古码头群前,曾有连片的仓库区。为了方便商贾就近进行交易,特地从德济门到第3、5、8码头专门开设三条商贸街市,依次为:万寿路,厂口街+聚宝街,登瀛巷+后田巷+青龙巷+公婆巷。商贾交易后,便可就近步入城南最繁华的排铺街,在古城内进行休闲、娱乐和观光。如今前两条商贸街市遗址尚存,但东侧只有青龙巷原貌犹在,其他巷段虽清晰,但街面已失。

宋元时期,泉州人口达数十万,消费能力强,物产丰富,商贸发达,货源腹地深远,因此港与城之间有了“相依托、互发展,城助港兴、港为城用”的良性发展模式。而在国外一些著名旅游家的著述中,也能看出泉南古渡之繁华。

1272年,意大利商人雅各来到泉州时,看到这样的场景:“刺桐是一个巨大繁荣的沿海大都市,人口20万。”“因为街上有如此众多的油灯和火把,到了晚上这个城市被映得特别灿烂,很远的地方都能见到它,由于这个原因,人们称这座城市为‘光明之城’。”“这是一座极大的贸易城市,这儿有成批商人沿江上下,在江边上有许多装着铁门的大仓库。”

1292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泉州时,看到这样的场景:“刺桐港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在它的沿岸有一个港口,以船舶往来如梭而出。”

1340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到泉州时,看到这样的场景:“这是一个巨大的城,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港口。”“余见港中有大船百艘,小船则不可胜数,此乃天然良港,为大海伸入陆地,港头与大川相接”。

城南九个古渡口大略位置图,因年代久远,古渡名或略有出入,供考证。(照片摄于2010年6月,潘登制图)

昔日九渡口

今可见两个

2002年,陈清泉曾在老同学黄寿成(已逝)的陪同下,寻访江滨路上的9个古码头。那时还有三四个古码头遗址保存相对完好,分别是富美渡、下渡、后山渡。3月17日他带着记者逐一重访时,发现现在能看到的只剩两个了。

“第1码头就位于这附近,过去在渡头旁,都会有榕树。”陈老先生告诉记者,他同学黄寿成家就在城南一带,过去在渡头以讨海为生,熟悉城南的所有码头。

穿过旧顺济桥,往东步行约百米,便是“第2码头”,陈老先生口中的“海关口渡”,但现在只能看见滔滔江水拍打淤泥。陈老先生介绍,该渡口正对万寿路,那曾是清代泉州的海关旧址,该渡口也以此为名。

再往前是“第3码头”富美渡。在江滨路双向车道间的绿化带上,立着一块刻有“富美古渡口遗址”的石碑,一旁还有一方近2米高的清代同治年间的石碑,镌刻古渡头往事。据悉,该石碑为仿制品,原碑藏于市海交馆。

“在富美渡和下渡间,有一壕沟,早年可乘小船直达德济门。”陈老先生指着富美渡东侧一条不足五米长的水沟说,他的老同学黄寿成曾经和父亲划着小舟,从这条至今仍水滔滔的壕沟,直通德济门。老同学曾言,下渡是个双渡口结构,有上下两个渡头,其中之一就位于今江滨路的后山宫下方。陈清泉曾多次来此寻访下渡口,确定它位于屋顶“后”字正下方,被两块水泥板盖住,为“第4码头”。记者果然在后山宫里见到了这个历经沧桑的古渡头。

陈老先生说,“第5码头”叫“厂口渡”,与聚宝街相对。站在江滨路上,今已寻不到渡头的具体位置,只能依据聚宝旱闸的位置,初步判断曾经的渡口应在江边,与聚宝旱闸相对。

同样无迹可寻的,还有“第6码头”“妈宫口渡”,“第7码头”“后山渡”,“第8码头”“登瀛渡”,以及“第9码头”“新街渡”。“只要清淤,相信古渡头就会显露出来!”陈老先生说“第6码头”就在城南妈祖宫外,因此命名“妈宫口渡”,在今泉州大桥东侧数米处。

循着陈清泉的记忆,“第7码头”应在市盐务局前,今江滨路中间两棵古榕中间,名“后山渡”。“第8码头”则位于田安大桥引桥下,今已杂草丛生,若要寻其大致位置,应在灯荣旱闸外。陈老先生说“第9码头”叫“新街渡”,位于田安大桥西侧。

后山宫,古渡头藏水泥板下。

探秘后山宫

地下藏古渡

古渡头藏泥板下,一条石阶伸向江面。

“要看古渡头啊,就在这下面。”走进“下渡头”后山宫门,左侧铁门上拴着一条狗,地板上可见两块可移动的水泥板块。后山宫里的汪冠新告诉记者,古渡头就在水泥板下方,说着他拿来铁棍撬开两块水泥板,一级级被江水冲刷的石阶赫然出现在眼前。

石阶宽约1米,由长条石头铺就,一直延伸到江面。宫里的老人说,石阶最低处,可到今天的田安大桥所在位置,涨潮时江水会漫过石阶。“以前这是个渡口,我们管它叫‘后山下渡’,渡头最窄的地方也有四米宽,后来都被填掉了。”汪冠新家就在泉州城南,曾经也是码头工人,自小在渡头长大的他,对城南外的古渡头十分熟悉。他告诉记者,过去起货、卸货都在这个渡头,这里的水有两三米深,船可直接到渡头。以前码头工人调货不用担子,都是直接往肩上扛。

据汪冠新和宫里的其他老人介绍,过去每个渡头装卸的货物都有不同,在后山下渡,主要是鱼、海蛎等海产。“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个渡头还可使用。”后山宫董事长李金针说,住在附近的人以前多数靠江为生,大多是码头工人。为了保护古渡头,在建后山宫时,特意保存后山下渡的遗址,用水泥板盖住。

后山宫地下的第4古渡口(下渡)遗址,一级级石阶伸向江面。

城南多古渡

职能各不同

李金针今年77岁了,满头华发,精神矍铄。曾经也是码头工人转业的他告诉记者,很早以前都叫“渡头”,后来才改叫“码头”。为了便于进港船只装卸不同货物,9个古渡分别更名为第1、第2直到第9,9个码头,当地人都管码头叫渡头,每个渡头的名字,也都是以村命名,如富美渡、八舍下渡。当年,他们管装货叫“下水”,卸货叫“上水”。

据李回忆,过去从旧顺济桥直至今第9码头之间,的确有9个渡头,自西向东分别是:顺济渡头、米铺渡、竹秋港渡、富美渡、后山下渡、沙渡头、妈宫口渡、登瀛渡以及新街渡。

因古渡年代久远,李金针所说的与陈清泉老师的“九星连珠”一说略有出入。李介绍,过去这9个渡头的职能分工各不相同,停靠于顺济渡头的船只,运载来自东南亚等地的洋货。“当时的洋货并非指代国外来的货物,而是泉州城外的,如上海、南京等地过来的物品。”而米铺渡主要装卸大米;竹秋港渡主要运大米、面粉等货物;而停靠于富美渡的船只,运来的主要是杂货及水产品;拥有双渡头结构的后山下渡,主要是来自仙游的糖水、油等物资;而台湾大米、甘蔗等则集中于沙渡头;也称“厂口渡”的妈宫口渡头,就位于妈祖宫外,渡头附近有一冰厂,专门制冰,因此该渡口主销冰;再往东的登瀛渡头,全部是盐的集散地,从莆田等地运载来的盐,就在此卸货,因此该渡头也称“盐馆口渡”;新街渡头主要装卸杉木。

“这些渡头的名字,我们小时候就这么叫。”李金针告诉记者,过去每个渡头都有一个渡头公,每年当地的码头工人都要祭拜渡头公,也就是祭拜因意外死亡的亡灵。如今仅后山宫将此传统保存下来,每年农历三月十三,后山宫都要举办祭祀活动。

李金针回忆,这些古渡头过去都是用木桩打在江里,铺上松木板后,再用石头铺就。“当时成立搬运公司,用起吊机装卸货,认为古渡头不适合搬运,就改造了。”李认为,如果对江面进行清淤,也难再现古渡头,可能仅能看到一个个木桩伫立江中。

在后山宫与老居民座谈

泉州大桥东侧岸边,仍有渔家常年在此停泊。

◆新闻故事

进手术室前的嘱托

陈清泉老先生对城南九个古渡特别有感情。

今年1月6日下午3点多,早报设在金星酒店的“一线通两会工作室”内,来了一名行色匆匆的中年女子,她说自己是来帮父亲送信的:“我爸爸快要进手术室了,他嘱托我一定要把这封信送到早报。”写信的人,正是现年77岁的泉州七中退休教师陈清泉。3天后,重病中的陈清泉被送进了手术室。

3月17日,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精神稍好的陈老先生带着记者,来到了江滨路旧顺济桥北桥头附近。如今的江滨路上车流不息,只有江中断成几截的旧顺济桥和岸边的一些石碑,仿佛还能看出一些沧桑的痕迹。陈老即使戴着助听器,也基本上听不到记者的话,大部分时间只能用纸笔来交流。

他的女儿说,陈老先生1961年从南京大学地理学系毕业后,先是在湖南从事地质工作,1977年调回泉州,先后在几所中学担任地理老师,直到1997年从泉州七中退休。

【后记】

陈清泉老先生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常年搜集城南9个古渡的资料,令人敬佩。城南曾有九个古渡呈“九星连珠”状,这是他提出的一个观点,本篇报道借此抛砖引玉,期待专业人士进一步考究。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