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9座码头曾是泉州“生命线” 因大桥建设逐渐消失

qz.fjsen.com 2014-03-26 10:19   来源:东南早报    我来说两句

泉州人十多年间

物资运输生命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泉州市陆路交通运输水平较低。据吴健康查证,1965年至1978年,泉州汽柴油年销售量连续14年在60吨至80吨之间,汽车年货运量也在1.2万吨至4万吨之间。而同期以木帆船为航运主力的泉州内港码头,年吞吐量却在12万吨至25万吨之间。可见,当时与泉州的工农业生产、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产资料、生活物资以及国防军事战备物资,绝大部分都在泉州内港码头吞吐,“如果说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晋江是泉州人的母亲河,那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内港航线及其码头,则是泉州市民源源不断的物资生命线”。

吴健康说,由于内港码头全线紧贴着防洪堤,是一个亦堤亦路亦码头的开放式港区,装卸作业空间相对狭小,且港区内没有任何配备仓库,货物堆场十分有限,面对日均700吨的港口吞吐量,货物装卸只好采取“日产日消”的突击办法。

2座大桥先后建设

9个码头逐渐消失

吴健康回忆,1984年泉州大桥建成后,把内港码头以第四码头为界,截成南北两段。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由于晋江泥沙淤塞严重等因素,第一至第七码头逐渐消失,除了原第六码头位置仍在供一些小渔船停泊外,其余6个码头均已不见踪影。

吴健康说,1984年和1987年,为提高靠泊能力,有关方面在第八、第九码头处,建造了2座钢筋混凝土码头,把两段码头基本连成一片。此后,经过有关方面不断投入、多次技改,第九码头达到了3个200吨级、3个500吨级的靠泊能力。自此,由第八、第九码头合并而来的第九码头,成了泉州内港第一至第九码头的缩影。

2011年前后,随着田安大桥的建设,第九码头搬迁,“第九码头”这个名字也成了历史。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