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晋江供销社现象

qz.fjsen.com 2014-03-28 17:14   来源:泉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上世纪90年代,庄稼医生向农民讲解农业知识。(晋江市供销社 供图)

扎根基层 密切血肉联系

1952年6月,当地农民以一股2元入股,建立了晋江县合作总社。1953年后经过区域的调整、撤并,基层供销社机构相应调整。1954年10月,晋江县合作总社更名为福建省晋江县供销合作社。随着业务的发展和对私改造,至1957年底,晋江共成立基层供销社16个,人员1619人。

这一时期,供销合作社是劳动群众自愿筹集股金建立起来的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企业。它一方面与国家经济相联系,成为国营商业的助手;另一方面接受委托收购农副产品和废旧物资,为工业提供原材料,为社员群众提供生产、生活资料,成为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经济联系的桥梁。

上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是晋江供销社经济最辉煌的时候,包括石狮供销社、祥芝供销社、蚶江供销社、永宁供销社在内的成员人数超过2000人,创造的利润超过400万元。那时的晋江市供销社,成了成员的骄傲。

因供销合作社的性质,供销系统的组织形式采取社员代表大会制度,与社员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当时入股的成员成分以农民为主,办社宗旨为“为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服务”。晋江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办公室主任吴丽霞说,晋江供销系统在当时算是比较大的一个系统,市民有什么需要,往往都会求助于供销社,“比如李抚西就是当时青阳居委会送来青阳供销社的,李池池也是由好心人送来英林供销社的”。

虽然晋江市供销社成立至今发展之路颇为曲折,但从始至终没有改变的,是员工的为民情怀。在老员工们看来,无论是接力照顾李池池、李抚西,还是帮助困难员工周自强,抑或是员工之间的互帮互助,一切再平常不过了。

与辉煌时期的照顾相比,在困难时期供销社人依然能够心系他人疾苦则更加难能可贵。“池池在2007年做青光眼手术的时候,费用1万多元,员工们捐款还是能解决的。”英林供销社前主任施永坤说,可当池池2008年摔倒造成脑出血的时候,才真的是让人很揪心。“真的快撑不住了啊,医疗费用要近20万元,而且医生还说不一定救得回来。”当时,员工们工资并不高,20万元对大家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为了医治李池池,施永坤自己掏了几千元,向直属的公司借了不少钱,还带着几名员工跑前跑后,从当地慈善机构申请了部分善款。员工们东拼西凑,总算是凑够了所有的费用。当时曾有人劝他们放弃,说怎么那么傻,非亲非故的。可员工们都说,30多年了,早就成亲人了,怎么可能不管他。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