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泉州要闻 > 正文

海峡体育中心运营难保本 破局:唤醒其商业潜能

qz.fjsen.com 2014-04-11 09:53   来源:泉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作为我省首个采用BOT方式筹集建设资金的体育场馆,市海峡体育中心建成已6年来,一直亏本运营,年成本高达上千万元,年收入仅五百万元左右;全国各地大多数体育场馆都存在运营困难题,缺乏长期运营规划是其短板

空旷、安静,海体外广场上空空荡荡,只有几个孩子在玩轮滑、放风筝。只有在保证体育场馆竞技性功能的同时,又实现其商业价值,方能让它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带动片区繁荣。(陈小阳 摄)

本报讯(记者 曾聪虹)3月下旬,第二季中国好声音全国巡演泉州站在市海峡体育中心体育场举行。这是今年,市海峡体育中心承接的第一场大型演唱会活动。

市海峡体育中心(以下简称“海体”)建成于2008年,是第六届全国农运会主场馆,建设了体育场、体育馆“一场一馆”及商务中心和相应配套设施。其中体育场可容纳观众3万多名,体育馆可容纳观众8188名,堪称一座一流的、大型的多功能综合体育场馆。海体的建设资金采用BOT(即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的方式筹集,这在福建省体育场馆建设史上还是首例。海体由经营方自负盈亏,由市海峡体育中心有限公司运营。建成6年来,海体一直处于亏本运营的状态,尽管收入呈上升趋势,但成本也在升,亏损额度仍在增加。

海体为何陷入困局?有关人士表示,一方面是地理位置。目前城东片区人气不足,交通不便,海体给人的感觉是大而空旷,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海体跟国内大部分体育场馆相似,都是“先天不足”,尽管在规划时就考虑到运营问题设置了3个商务中心,但是其收入不足以支撑庞大的成本支出。海体主体场馆是为赛事而建,定位着眼于竞赛功能,空间规划和布局与赛后运营脱节。此外,一流体育场馆和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功能定位,更是让海体不能“轻举妄动”,不能擅自改造,也就限制了相关配套服务功能和业态的完善和发展。

除了海体,泉州还有另外一座大型体育场馆,就是市体育中心。该中心1996年建成,占地约227亩,建设了体育场、体育馆、国术馆、保龄球馆等“一场九馆”,其中陈延奎体育场可容纳观众2.5万人,侨乡体育馆可容纳观众3000人。市体育中心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市体育场馆管理服务中心经营管理。泉州市体育场馆管理服务中心主任伍少杰介绍,市体育中心建成18年来,已经形成“气候”,从原来的经营不佳到现在富有盈余,进入了良性循环。

市体育中心的成功经验,就是从“竞技”功能转变为凸显“服务”功能,尝试多元经营。这一模式在海体身上是否可行?海体的经营者正在探索。市体育局有关人士表示,支持海体发挥带动辐射功能,调整、创新经营思路,增加多元化的配套,不过海体作为举办国内外高水平赛事以及市委市政府大型活动的重要场馆,体育主体功能不会变。随着城东片区的发展,海体附近的商圈日渐成熟,周边配套日趋完善,海体的发展前景还是十分可期的。

“一个体育场馆的转型脱困,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探索。”业内人士表示,在追求营利性的同时,如何保障体育场馆的公益性,实现“公益与经营双赢”,是摆在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