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泉州要闻 > 正文

盖军衔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追求卓越展中国工人风采

qz.fjsen.com 2014-05-02 09:51   来源:泉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本报记者 游怡冰 林劲峰 实习生 刘盼 文/图

核心提示

日前,福建省委作出向盖军衔同志学习的决定,组织盖军衔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到全省各地作巡回报告。日前,在泉州举行的巡回报告会现场,报告团六位成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讲述了盖军衔同志锐意创新、不断进取的先进事迹,令观众深受教育和鼓舞。

盖军衔是厦门厦工机械公司的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师。他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昂扬向上、勇于创新的时代特征,充分展示了中国工人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是新时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杰出代表。

今日,本报对盖军衔事迹报告稿进行摘登,让榜样的力量成为践行的标尺,指引我们前行!

中华技能大师的风采 ——厦门海翼集团人力资源总监 刘喜才

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海翼集团下属企业。盖军衔同志生前是厦工培训中心总监,在技术岗位上默默干了38年。他1975年进入厦工,从学徒工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奋力拼搏,荣获“中华技能大奖”;他只有小学文化,通过业余学习获得大学文凭,成为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是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带头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三次到南极担任机械师,挑战生命极限,为人类考察南极作出突出贡献。他的加入,标志着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机械保障进入专业化、规范化时代。盖军衔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4月不幸去世,年仅58岁。

盖军衔在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倾注了毕生的心血,积极推动技术革新,并以精湛专业技能和深厚理论素养,在中国工程机械维修界树立了标杆。他是人类最早进入南极最高点的13位考察队员之一,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南极冰盖的产业工人。在南极,连老外都知道,长城站有位很“牛”的中国技师盖军衔。考察队把厦工装载机带到了南极,盖军衔则把厦工产品与中国工人的良好形象展示给世界。

盖军衔淡泊名利,始终坚持在一线,甘当机械技术播种机。他说:“培养技术骨干比当领导更重要”。2000年以来,盖军衔培训的技术工人超过3000名,培养出高级技师23人,受益者不计其数。

南极考察展独门绝技 ——中国南极考察队队友 王海青

我曾经两次参加国家极地科考队,分别赴南极和北极考察。在南极期间,与盖军衔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老盖三次奔赴南极担任机械师,亲历了进入南极“人类不可接近区域”的艰险,见证了中国探索南极冰盖最高点的辉煌。

1995年,老盖第一次参加国家南极考察队。老盖刚到长城站,队长就问他:“听说你们南方人都有午睡的习惯?”老盖说:“是,中午不午睡,下午没精神。”队长说:“南极没有中午,也不会有太多的休息时间,你要慢慢适应!”老盖诙谐地说:“行,改在太阳下山后午睡。”太阳一直悬挂在南极天空,老盖充分利用极昼现象,在灿烂阳光照耀下四处奔忙。两个多月,不要说午睡,连休息都没有安稳过。他开车建房,维修车辆,维护站点,不知疲倦地工作。

我国组建南极冰盖考察队时,国家极地办指名盖军衔担任冰盖队机械师。老盖又两次奔赴南极,成为人类考察南极冰盖的极地英雄之一。有一次,冰盖队从中山站出发,刚刚行进了110公里,就遇到一个强大气旋,风暴过后,三辆雪地车全都发动不了。老盖钻进雪地车下,仰卧在冰面上一步步检测。戴着厚手套拿不住螺丝,老盖就取下手套作业,零下30摄氏度低温的野外,拆下的螺丝必须在三秒之内拧好,否则手就冻麻了。经过一个多小时,才查出发动机滤清器结冰了,他用开水融化,使雪地车得以继续前进。老盖的独门绝技,奠定了他在南极冰盖考察机械保障上的地位。

能者为师 不耻下问 ——盖军衔徒弟代表 郑龙枝

我在厦工工作20年,有幸拜盖军衔为师,是他的教育和培养,使我从一个普通修理工成长为高级技师,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在厦工的平台上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位置。

进入师门之后,师傅突击对我训练钳工技能,陪我每天在锉削磨钻中滚打,使我尽快掌握了钳工要领。有一年夏天,他带我到郊区调试一台新型装载机,运行时,动力明显不足,常规检查没什么问题。为了尽快查找“病因”,师傅二话没说,一会儿顶着烈日爬上2米多高的机架,一会儿躺在发烫的地面上,前前后后检查一个多小时,才发现是供油管高温变形,影响油量供给。看着满身汗水的师傅,我突然明白,精湛的技能,就是用辛勤的汗水浇灌而成。

过去有一种说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却认为,传人技艺,自己就得多学习多思考,功夫会越练越好。师傅认为:故障分析关键是用心体察,融会贯通。一次他爬上驾驶室说:“我打开电锁,你听听声音。”我竖起耳朵听,却感觉不出异样。师傅说:“注意电脑板和变速阀部位,下意识屏蔽周围的声音”。再仔细听一听,确实有点杂音。师傅说:“这表明变速阀有异常。大家说我听声音查故障很神奇,其实不同故障发出的杂音都有细微差别,多听多练是能感觉出来的”。后来,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也掌握了这门绝活。在师傅看来,学习永远是技术人员的必修课。他活到老学到老,学什么精什么。经过几年的钻研,我在电气上有一定心得,他说要拜我为师,弄得我哭笑不得。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就是为人师者的风范。

为中国制造正名 ——厦工国际营销代表 林南

盖军衔2000年开始从事市场服务和培训工作,先后担任技术服务总监、培训总监,为用户传授技术、排除故障,我们都习惯叫他盖工。

厦工机械遍布全球,产品到了哪里,盖工的足迹就跟到哪里,他的美名就传到哪里。有一次,我和盖工在巴西出差,盖工接到中东客户的电话:“我这台装载机的变速箱老是出故障,修了几次,没用多久又不行了,你快过来帮助解决一下。”盖工说:“我人在巴西,你把机子重新启动一下,把手机放到变速箱旁边,我听听声音。”他找个僻静地方,皱着眉头,专心听着,过了一会儿说:“液压管路有问题,你把油管拆掉检查一下,可能被杂质堵住了。”不久,客户又来电话说:“盖工,您真神,是油管堵住了,修好了,您放心”。巴西客户很吃惊,半天才说:“真不敢相信还有这样的神人。”我说:“这有什么,他还能闭着眼睛拆装机器呢!”

近年来,中国重型装备打入国际市场,在质量上颇受质疑,连非洲国家的用户都有偏见。盖工对此非常窝火。有一个用户投诉说:“买过你们一台平地机,齿轮经常发生断裂,看来你们的机器不适合在非洲使用。”盖工要求用户现场操作看看。司机进入驾驶室,启动机器,正要转动刮刀板时,盖工喊着:“停下,停下!”他问:“平时都这么开的?”司机满脸疑惑地回答:“是啊。”盖工接过操纵杆,演示给客户看:“一定要将刮刀板升起,才能转动,错误操作,久了齿轮肯定会断裂。”客户才不好意思地说:“哦,对不起。”盖工严肃地说:“不懂不要乱说话,我们的设备,南极都开上去了,走遍全世界都不会有问题。”通过之后的培训,非洲客户更加了解中国制造,逐渐信赖厦工产品。

温暖一生的记忆 ——盖军衔妻子 王嫣明

我和军衔一起走过了32个年头。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普通工人,是整天忙碌而心心相印的好丈夫,是四处奔波而情系家庭的顶梁柱。

我和军衔都是厦工的员工。当年师傅给我介绍对象,说是一个踏踏实实的小伙子,做钳工的。相处了一段时间,觉得他很有上进心,吃苦耐劳,就是有点不懂人情世故。那年我过生日,请他来家里吃饭,他问我:“要买什么礼物吗?”当时我们还没确定关系,就说不用了。结果他到我家的时候,还真是两手空空。他不会说什么好听的话,但为人真诚,勤奋好学,就这一点征服了我。

军衔一生热爱钳工,喜欢摆弄那些设备,如痴如醉,无怨无悔。工作之余,在车间比在家里的时间多,跟机器在一起比跟我在一起的时间多。军衔一生最放不下的还有南极。1998年4月他刚从南极回来,极地办又邀请他10月参加南极考察。我平时什么都支持他,这次坚决反对,想到失去联系的日子,心有余悸啊。在我的坚持下,军衔这次没有去,但我知道,他的心已经跟着队友们走了。2004年,南极考察队队长和夫人专程来厦门,邀请军衔参加第21次南极考察。他跟我商量:“那里需要我,大家信任我,就让我再去一次吧,人生难得有这样报效祖国的机会。”那年他已经50岁了,从身体和年龄来说,确实机会不多。我知道,这次是拦不住了,就成全他吧。

军衔生病时安慰我:“没关系,哪天我真走了,你就当我出一次长差。”恍惚中,他真的又出了一趟差,我还在等待着他回家。军衔走了,我知道,他最割舍不下的,是厦工和工作。不久前,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时,我替他去看了,全是按照他当时的想法布置的,拍了很多照片。我相信,他看到这些照片,一定会感到很欣慰。

为中国工人骄傲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记者 许晓露

我是一名记者,很早以前就听过盖军衔这个名字,第一次看到他,是在电视上,那是我国考察队首次登顶南极冰盖,他坐在《新闻直播间》里,接受采访。我才知道,他还是南极英雄。后来,我很惊讶地发现,在厦门只要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的采访,都会有人提起盖军衔,随之出现的还有一长串外号:“盖神仙”、“及时雨”、“活字典”,所有一切都来自人们对他高超技艺的赞誉。

盖军衔有股拼命不服输的劲头,对技术的追求,很少有人像他那样痴迷。他一生喜欢钻研设备技术,喜欢把平时更换的旧部件,拆了装、装了拆,练就了闭着眼睛拆装机器、听着声音诊断故障的本领。盖军衔的同事说了一件事:当时,有一台设备的进口配件坏了,根本找不到这个配件的相关资料。为了弄清配件的内部原理,盖军衔打电话向人请教,一打就是两个小时。这位同事说:“即使是机械专业的博士也不愿研究这种东西,只有老盖会去反复琢磨。”

1995年,盖军衔第一次去南极,队友就对他的技术赞不绝口。1997年,中国南极冰盖队派遣他先期前往中山站,检修站上“伤痕累累”的雪地车。到了南极,他发现这些车辆都来自德国,时间久了,车辆都快散架了,技术资料全是德文。他对照字典和图纸,凭着对机械原理的了解,花了一个月时间,赶在考察队到达之前,把动不了的雪地车修好,还把所有车辆都检修了一遍,盖军衔的名字在考察队中传开了。他以敬业精神和高超技艺,把“中国工人”四个字镌刻在南极冰天雪地上。

盖军衔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拥有一种奉献事业的拼搏精神,一股知难而进的工作韧劲,一份精益求精的执著追求,人生就有出彩的机会。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