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藏宝图之新街访古:医武之道流芳百世
2014-05-08 10:07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
由于是较晚开辟的道路,新街的老宅、旧物件不如西街的其他古巷。然而近现代以来,新街走出不少闻名遐迩的人物。拳宗南北功修内外的庄子深,深居巷内却盛名远播的名医留灿辉。 |
位于西街头的新街,夜里灯火通明,告别城市的喧嚣。 位于西街头的新街,原本是小巷。至清光绪中叶,福建提督孙开华常驻泉州提督分署,当时他从京中购来一套驷马高车,为了有路可供行驶,故新辟一条马车路。路经此地,故而扩路面、削转角、挖坡阶、铺沙石,道路宽敞俨然成为一段街道,新街因此得名。 由于是较晚开辟的道路,新街的老宅、旧物件不如西街的其他古巷。然而近现代以来,新街走出不少闻名遐迩的人物。拳宗南北功修内外的庄子深,不仅习得一身好功夫,创立泉州首家武术馆,而且擅长正骨疗伤,行医救世六十载留下不少医学秘方,是享誉闽南地区及东南亚一带的武术名家;深居巷内却盛名远播的名医留灿辉,原系“三朝元老”留正后人,族人自明清换代之际弃官从医…… 新街西向有一小巷,名唤清军驿。清军驿是条东西走向的古巷,长约180米,路宽3米,因与南北走向的新街、裴巷和台魁巷纵横交叉,故又分为两段。西段起自裴巷止于台魁巷,路面呈坡形,有门牌号16-66号。东段起自新街止于裴巷,整段路貌地形呈凹状,首尾不见其身,旧称“船肚”(意为船舱),今“船肚”地名已被清军驿取代。 关于清军驿的名字由来,坊间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清朝军队曾于此设驿站,专供军饷衣物,遂以驿为巷名流传至今;一是考证《泉州府志》等史料认为,早在明朝已有官方设置的军队人事衙门“清军馆”迁徙于此。 北拳南传家国情 医武之道流芳百世 新街里像这样的老房子已经很少了 如今的新街、清军驿,已经很难寻得历史的影子,除了零星几座说不清详细年代的红砖厝外,居民们脑海中关于巷子的记忆,集中在当下,而非遥远的年代。 这里有武术、骨伤名家庄子深,庄宅后面的空地上曾有朗朗习武声;这里有留从效、留正后人,专精小儿科、内科的留灿辉医生;这里还走出被誉为“海峡两兄弟”的知名学者李亦园和李少园…… 新街巷口,那口百年老井依然泉水汩汩,诉说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 新街89号 武术家庄子深 被誉为“南方嘉木” 谈及曾经住在新街的名人,享誉闽南地区及东南亚一带的著名武术家庄子深是绕不开的人物。 庄子深(1911~1996年),拳宗南北功修内外,被誉为“独立于中国武林的一株南方嘉木”,在抗日战争时期勇任闽南抗敌自卫队大刀队队长,为抗敌竭尽所能。他还是著名的骨伤科专家,行医济世60年,屡创独特疗法和秘方,为后世留下医学文化遗产。 如今庄子深的老宅改建成小洋楼,他的六儿五女曾经在此习武学医,现大都搬出去了。 庄子深在习武(1986年摄于泉州开元寺) 柏峰/翻拍 北拳南传 集多种武学造诣于一身 8岁起,庄子深随父亲学习武术,之后拜在南少林罗汉门一代宗师侯君焕门下研习罗汉门功夫。随后又习得少林地术犬法和鹤拳。随着年龄的增长,庄子深不断寻师求教学习医武之道,先后习得八仙掌、八仙剑、滚趟双刀、柴家太极拳等功夫,并获赠独门武器“海底珊瑚钩”。 由于师承南北不同派别,庄子深可谓集多种武学造诣于一身,在福建武术界举足轻重。他打破门派观念,积极传授北拳,创建馆社教拳授艺,使北派拳种在闽南生根开花。后人因此称赞他是“独立于中国武林的一株南方嘉木”。 抗敌爱国 创立泉州首家武术馆 抗日战争时期,庄子深在国土不断沦陷时,毅然出任闽南区抗敌自卫团军事训练国术教官,1942年又任闽南抗敌自卫队大刀队队长,为抗敌竭尽其能。 1962年,他被公推首任泉州武术研究社社长,因当时闽南地区以南拳为主,这事在福建武术史上遂传为佳话。庄子深一生著述颇丰,他撰写的《达摩棍》、《少林花拳》、《少林地术犬法》等著作享誉福建武术界,被不少武术同行奉为经典。 1989年,庄子深创立泉州首家武术馆——剑影武馆,并任馆长;1994年协同儿子庄昔聪创办泉州首家私立文武学校,并任名誉校长。 新街7号邻墙的这口古井,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井水十分清澈,有些居民平时还用井水洗刷衣服。 正骨疗伤 行医济世六十载秘方无数 庄子深学习武术的同时,兼学中医骨伤科和中药成药的制作方法。18岁起,他开始行医疗伤,1934年开设庄子深骨伤科诊所,1939年发展开设了普安堂药房。 “父亲不仅对家人好,而且为人仁义,碰到没钱看病的穷人,他会拿自己的工资接济他们,帮人‘接骨’也常常不收费用……”庄子深的长媳尤大同回忆,庄家子女都习武,女孩主要练剑术。 新中国成立后,庄子深响应号召联合同仁开办诊所。1962年,他偕同老一辈骨伤科名医共同创建了泉州第一所骨伤专科医院,即泉州正骨医院。 从医60年生涯中,庄子深继承中医世家祖传的心得,探索出以穴论治、医武结合、吊膏敷贴等疗法。他先后发表《庄子深骨伤科经验选》等著作,为医学界贡献、整理的民间传统医术和秘方,已成为医学文化遗产。 留从效后人 弃政从医 留灿辉正在问诊 新街15号,一栋普通民宅的入口处贴着红纸,纸上是留灿辉诊所搬迁的消息——74岁的老中医留灿辉的家就在这里,他的诊所,如今要搬到丰泽区了。 泉州留氏,与古城的历史息息相关:有五代时下令环城遍植刺桐树的留从效,南宋前期贤相留正,明嘉靖年间,官至浙江左布政使的留志淑,留志淑裔孙一门明末殉节,停“七部棺”于家庙的壮举至今流传…… 作为泉州留氏后代,留灿辉说,为了孝忠前代朝廷,留家人自明清换代之际弃官从医。 一门忠烈 曾停七部棺三百年 留灿辉的案头上放着一张《留氏百年源流歌》,留氏在古代泉州,曾出过很多了不起的人物,其中就有大家熟悉的留从效、留正,以及明清换代时殉国,停七部棺于留氏家庙的留起春等七人。 五代时期节度使留从效治理泉州期间,以勤俭养民为务,兴修水利,围垦海滩,泉郡因此“仓满岁丰”。后留从效在泉州扩建新城,为原有城墙七倍,并下令环城遍植刺桐,此后刺桐成为泉州的象征。留从效重视海外交通贸易,宋代泉州成为对外贸易巨港,留从效实为开拓者。 留从效六世孙留正是南宋前期贤相,主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他从政四十余年,直言敢谏,孝宗说他“纯诚可托”、“真宰相也”。 而原址位于留府埕内(今鲤城区政府所在地)的留氏宗祠(又称清源留氏家庙),是嘉靖年间(1522~1566年),浙江左布政使留志淑建造,为留志淑“新留府”一派宗祠。明末清初,其裔孙留起春一门殉国,遗留七部棺于留府埕内三百年后,方才落土安葬。 泉州市区有条小巷,与西街平行,串起台魁巷、裴巷与新街,名唤“清军驿”。图为新街与“清军驿”交汇处。 五代行医 从闹市隐入小巷 留灿辉行医近50年,如今,他的儿子留晓芳已经接班。“留氏祖上原来是走仕途,明末清初改朝换代之后,开始行医。”留灿辉说。 留氏从哪一代开始行医已不可考,但留灿辉说,他家从曾祖父起就是医生,传到他儿子留晓芳,已是第五代。 留灿辉擅长中医小儿科、内科,他的医术来自祖父,他说,“祖父当年在西街开了一家名为‘一德堂’的药店,兼给人看病,我们也住在西街上。后来,父亲觉得沿街太吵,就把住的地方搬到新街”。 十几年前,留灿辉把裴巷口的诊所关了,将看病的地方移到家里,“年纪大了,该退休了”。找他看病的人仍然很多,“最近,我想放假一段时间,可有人上门来看病,还是无法拒绝”。 如今的清军驿 清军驿 得名始于明朝 政府所设机构 新街联墀(chí)宫正对面的路口,是泉州有名的小巷清军驿。清军驿巷名的由来,一直是泉州人津津乐道的事儿。 有人说根据巷名解释,清军驿是清兵驻扎过的驿站。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工作人员许月才翻阅明万历《泉州府志》和清道光《晋江县志》等考证,清军驿得名应始于明朝,当时清军驿巷内有明朝政府设的机构“清军馆”。 《泉州府志》和《晋江县志》记载:清军馆先前是设在集贤铺(今市区打锡街与桂坛巷),泉州府文庙北边,后来迁往察院西边。察院是明代都察院的简称。泉州卫(明朝的军事机构)即今日的威远楼、中山公园,城隍庙在泉州市第六中学内,与清军驿相距约80米。许月才由此推断,清军驿就是清军馆的所在地。 按照史料的记载,明朝时,清军驿巷内原有清军馆、督粮馆以及理刑馆。 清军馆是什么样的机构?为何由“馆”变成“驿”? “清军道”为官名。明代除江西外,各省皆设。按释意,“清军道”为各省按察使佐官,由按察副使或佥(qiān,众人之意)事中一人兼任,清点本省军役。浙江、山东、福建等地清军道还兼管驿传(邮驿)。由此可见,“清”是“清点”之意,而非清朝。“清军驿”由清军道兼管驿传得名,是一官职名或军队人事衙门。清军馆(驿)的事务由按察司(使)的下属来担负,而在明朝时按察司又称“理刑按察司”,其职责只属于司法方面的分道巡察。 联墀宫是旧时的境庙,里面供奉英烈侯 新街联墀宫 旧时境庙宫 奉祀英烈侯 新街正对着清军驿东段的路口,有一闽南宫庙。门前一对威猛的石狮,门楣处悬挂着“联墀古地”匾额,虽然古时建筑已然不存,但人们并未忘记此乃古时新街一带的境庙——联墀宫。 明清时期,新街和清军驿东段的行政区划属云山铺联墀境,联墀宫正是当时的境庙,内奉祀英烈侯(日月太保)。 据介绍,英烈侯被称为“太保舍人”,又称“日月太保”,其在福建有两种解释。其一为太保舍人爷乃一对双胞胎,一位是太保爷,一位是舍人爷。据传太保舍人爷是九岁的神明,从小就和父亲出去打仗,他们的金身是连在一起的。其二,英烈侯乃南宋末年曾来泉州避难的端宗赵昰、末帝赵昺,这种传说在泉州较为流传。 史料记载,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南宋朝廷由浙江、福建沿海败退。景炎元年(1276),宋端宗赵昰在福州登基,赵昺被封为卫王。当年11月南宋流亡政权从泉州转厦门进入潮州。后来端宗在逃亡途中病死,陆秀夫、文天祥等人遂拥年仅8岁的卫王继位。1279年3月,崖山海战失败,陆秀夫背负刚满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 英烈侯究竟为何身份,坊间争议不断。然而也有人认为,“帝”与“侯”之间相差三个等级,因而英烈侯是否为南宋末年的皇帝兄弟,仍值得商榷。 五显宫的旧址,现为古厝咖啡馆 寻幽探古 五显宫 新街南口东侧与西街交叉处,(今西街54号),是五显宫旧址。《泉州旧城铺境稽略》称其“在西街前段南向”。祀五显灵宫,为清平铺五显境境庙。今废。原址除了有民居,还成为咖啡馆、民宿和图书漂流馆。 公亭顶 在西街新街北段,原有一座公亭,供人歇玩,故以亭得名,亭虽废,名尚存。 史继偕相国府 西街影剧院右,即会通巷北口斜对面。史朝宜之子,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榜眼,累迁东阁大学士。其府第传称规模宏大,进深五落,前临西街,后至镇抚司巷,东至影剧院,西至究史巷。今其派裔仍居其地,然旧时遗迹历尽沧桑,已荡为寒烟矣。 粘本盛都察第 在西街头(今泉州影剧院一带)。江浦知县粘洪录子,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人,入清累官都察院吏、户、礼、兵、刑五科给事中,迁礼科都给事,升京堂。宅内有假山亭台。后改为粘氏大宗祠,辟建泉州影剧院时废。 傅氏宗祠 在粘氏宗祠之右。建于明代,1958年辟建泉州影剧院,遂废。 史氏宗祠 在傅氏宗祠之右。建于明代,民国时即已毁坏,仅存门面,门上高悬“史氏家庙”匾额。1958年辟建泉州影剧院,遂废。 中岳庙 在前驿内巷(即泉州影剧院东侧)。始建未详。庙宇坐西朝东。1969年毁。 进士楼 在清军驿顶。为明成化二年(1466年)丙戌科进士包文立。道光尚存,后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