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新华社关注泉州海丝文化 父子俩的“宗教石刻”情

qz.fjsen.com 2014-05-10 09:51   来源:泉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新华社“新丝路 新梦想”大型集成报道关注泉州海丝文化—— 父子俩的“宗教石刻”情

新华社福州5月9日电 《泉州宗教石刻》,这本被誉为“展示海上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典范”的书籍上,有两位作者的名字:吴文良和吴幼雄。他们,是父子俩。

而这本书籍的背后,是吴文良一辈子搜集宗教石刻的执着,是吴幼雄子承父业将毕生奉献给宗教石刻研究的付出。

“在泉州,如今保留下来的宗教石刻大多数都是吴文良捐赠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说。

如今已是78岁高龄的吴幼雄向记者讲起了父亲当年对宗教石刻的痴迷和母亲的不解。“那个时候,父亲是一个中学教师,收入并不高,可我们家里有五个兄弟,并不富裕。”吴幼雄说,父亲只要有空,就到古城墙附近去搜集和购买宗教石刻,家里的钱大部分用来买这些了。

而吴幼雄一家却过着拮据的生活。“我一直到大学才有鞋子穿,小时候,一年四季光着脚,冬天脚都冻得麻木了。”吴幼雄说。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吴幼雄指着一个石碑说,“这个是当年父亲花二十美元买的,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类似的故事在父亲身上多次发生。”

父亲吴文良对宗教石刻的热爱源于一场考古学术报告会。吴文良于1923年考入厦门大学生物系,大学期间,他听了考古学家张星烺教授关于泉州考古方面的一场学术报告后,对考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毕业后父亲到了泉州当一名教师,教生物、英语、历史,后来专职教历史。”吴幼雄说,大学一毕业,自1928年起,父亲开始搜集并研究古代侨居泉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等留下的宗教石刻。

“那个时候,这些石刻散落在民间,很多人并不知道其价值,用来围猪圈、盖厕所的都有,如果没有父亲及时去搜集,许多石刻也许已不存在。”吴幼雄说。

上世纪五十年代,吴文良将多年搜集的各类宗教石刻近二百方全部捐给国家。1957年,吴文良耗费毕生的心血所编辑的《泉州宗教石刻》出版,受各种条件所限,虽然书籍里只有石刻的图片和简单的说明,已引起了海内外学者们的关注。

1958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吴幼雄更是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毕业后一直从事石刻兼海外交通史的研究,并根据自己的研究,将父亲出版的《泉州宗教石刻》进行了增订。

“我是兄弟里唯一一个学习历史的,而且小时候受父亲的影响,对石刻有很大的兴趣。”吴幼雄说。

吴幼雄给记者详细讲解了这些石刻的奇妙之处,“比如这个石墓,就融合了印度和中国的艺术元素,整体是印度须弥座式的雕刻风格,但下面的如意图案却是中国式雕刻风格。”

吴幼雄说,一些石碑正面刻的是阿拉伯文,反面却是中文,一些石碑上半部分是阿拉伯文,下半部分却是中文,这些石刻都是宋元时期泉州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友好往来的见证,是泉州多元文化的生动再现。

责任编辑:谢玉妹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