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饯厂库存积压影响收购 杨梅今年还是卖不动
正是杨梅成熟时,发展采摘游能否解梅农之忧?图为一女子在采摘杨梅。(王小川 摄)
本报讯 (记者 吕斯达 实习生 李心雨)“眼下杨梅开始采收,可是没有果商上门求购,库存严重的本地蜜饯厂也难以敞开收购,梅农今年的日子依然难过。”自2012年以来,每到杨梅采摘的季节,本报记者都会深入走访、专题采访本地传统的杨梅种植产业,呼吁梅农重振信心,发展杨梅的规模化种植。两年时间过去了,记者却无奈地发现,本地杨梅种植产业,依然困难重重。
果商不上门
杨梅被丢弃
“早梅四月半,晚梅端午节。”天气开始放晴,根据闽南俗谚,这本是杨梅中“早梅”品种采摘的好日子。可从南安榕桥来泉州市区帮儿子一家照顾小孩的洪婆婆,却没有像往年一样,喊上老伴,赶回家摘杨梅。“老家的邻居说,今年没有果商上门收购,杨梅基本上卖不动。”洪婆婆的儿媳告诉记者。
而在本地杨梅另一主产区安溪县凤城镇上山村的山坡上,杨梅树下满是密密麻麻的杨梅落果,不少已开始腐烂。梅农王阿姨无奈地告诉记者,不是来不及收,而是因为没有人来收购,采摘收集起来最终还是要整袋拿去扔掉。
“市场上的收购价格过分疲软,即使有果商询价,大部分梅农经过计算,最终也会选择弃采。”记者从南安市官桥镇和铺村的多位梅农那里获得证实,摘杨梅的临时工一天工资80元,可从树上采摘鲜果50多公斤,折算起来每公斤采摘成本就需要1.4元以上,而摘下来的杨梅鲜果想卖出每公斤2.0元的产地收购价,基本上很难。所以综合考虑其他成本及权衡工人上树采摘的危险性之后,大量梅农选择弃采。
蜜饯厂不收购
存放成为难题
“采摘下来的五六百斤鲜果,都不知要放哪儿去。”在杨梅传统产区柳城,梅农老陈家里共种植了近30棵杨梅树,前些年的产量都有3000多公斤,因为舍不得白白将杨梅弃采浪费,虽然没有果商上门收购,他还是带领家人采摘了一部分杨梅。然而,因为自古“红颜薄命”的杨梅“一天色变,两天味变,三天色香味俱变”,他对摘下来的杨梅如何处置犯了愁。
“往年如果销售不畅,梅农至少可以低价将滞销的杨梅卖给果脯加工厂,用来制作蜜饯,但今年看样子,加工厂也很难敞开收购了。”和铺村梅农王清水告诉记者,在和铺村大大小小的果脯加工厂里,基本上还积压着去年乃至前年腌制的本地杨梅,因为颗粒较小、卖相不好,所以一直积压滞销。
除此之外,记者也发现,以前每到杨梅成熟时,会有很多老人家将自家采摘的杨梅用竹篮挑到从南安市区到官桥镇区的主干道上摆摊零售。但在今年,由于公路正在拓宽改造,泥泞的路面使得摆摊兜售的计划化为泡影,这对本地杨梅的零售分销而言,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没有竞争优势
陷入恶性循环
“本地杨梅产业的尴尬之处就在于,成熟期赶早赶不过海南、广西,比晚又比不过浙江一带。在以前,杨梅鲜果的销售半径不超过三百公里,而在保鲜及冷藏运输技术得到极大提升的当前,销售半径已大大扩展,在品种品质、果形卖相、上市时间、种植成本等多方面的优势之下,海南、广西以及省内漳州等地的杨梅挤占了本地杨梅的销售市场。”王清水告诉记者。
“以前一棵杨梅树可以采200―300斤的鲜果,每家每户还可以靠卖杨梅增收5000―10000元,但今年到现在,杨梅的销路始终没有打开。老陈告诉记者,因为果品卖不上好价钱导致梅农对杨梅树缺乏日常的照顾护理,而缺乏照顾的杨梅树结出的果实越发弱小、品质越差,本地杨梅种植产业已经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早些年前,杨梅摘季节我们都要从外地雇人来摘,村口会排满外地牌号的货车等待收购,但这几年没有了外来的采摘工人,也没有外地牌号的货车。”老陈的儿子不无担忧,杨梅会不会和曾为“养老树”的龙眼一样,成为昙花一现之后走向滑坡的经济果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