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志愿者郭志坛20年行善路——
助人不图回报 只求收获快乐
郭志坛为老人送去生活用品,并关心了解老人近况。(吴志勇 摄)
核心提示
作为一名助老志愿者,20年来,百崎乡的小街巷已不知被郭志坛走过了多少遍,多少乡间小路都曾留下他匆匆而过的身影。平常隔三差五,他总就会拎着大袋小袋,给乡里的孤寡老人送去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用品。正如他所言:“助人不图回报,只求收获快乐的心情。”
如今,这位荣获“泉州首届最美助老志愿者”称号的42岁“草根志愿者”、百崎乡白奇村人,仍旧在以自己实际的行动,默默地行善,呼吁更多人加入到助老事业中。
□本报记者 施海燕 吴志勇
上门帮扶
当做亲人悉心关照
冒着小雨,准备了两袋大米和绿豆馅饼,骑着摩托车行驶在前往百崎乡下埭村克圃自然村的路上。跟往常一样,对孤寡、贫困老人每月至少一次的探访已经成为了郭志坛日常生活的常态,而这次他看望的对象,则是今年3月份刚确定的帮扶对象——低保户陈少华一家。
“老大哥,我来看您了。”近日,提着日常用品,走进了昏暗狭小的小屋,郭志坛边叫人,边把东西放下。看到郭志坛,“老大哥”陈少华马上露出了笑脸,急忙招呼:“‘老兄弟’,赶紧坐,赶紧坐。”
“要多多注意身体健康。米不要舍不得煮,不要煮太稀,一定要吃饱,如果米不够用了再打我电话,我会再送过来的。还有您母亲年纪大了,牙口不好,我捎了些比较软的馅饼给她吃。”每次来看望,郭志坛总是不忘关心这一家子的饮食起居。除了带生活必备品,郭志坛还掏出随身携带的两百元,给了陈少华作为生活补贴。
对于郭志坛的热心探望,64岁的陈少华也难掩自己感恩之情。“感到特别温暖,我打心里欢喜,他对我有恩,可我以后却不能报答这样的有情人。”陈少华动情地说,这位让他以“老兄弟”相称的好心人,着实让他的生活增色了不少。“我不需要报答,只要您坚强、有信心地生活下去。”郭志坛拍着陈少华的肩膀宽慰他。
由于4岁时得了小儿麻痹症,陈少华失去了行走的能力,生活举步维艰。今年,通过陈少华的邻里郭家林的“牵线”,陈少华一家成了郭志坛结对帮扶的对象。“村里的人都知道郭志坛,他的善举总在邻里间口耳相传。”郭家林说。
扶老助残 20年不曾间断
“从1993年起,才20岁出头就开始收留一些路边的流浪汉,扶助村子里的孤寡老人。”谈起自己漫长的志愿者生涯,郭志坛说这源于自己童年时的艰苦历程。“父亲早逝后,我一家老小便失去了顶梁柱,在那个缺粮少吃的年代,既没大米吃,也没好衣服穿。”从小体味到的苦难,给他心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所以郭志坛告诉自己,一旦安居乐业,一定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要让他们过得那么艰难。20年来,他始终不忘初衷,从未间断自己的志愿服务工作,一步步践行着自己当初的诺言。
目前,郭志坛长期固定帮扶的老人共有10多位。80多岁的孤寡老人、白奇村人郭廷送是他首个帮扶的对象,是一位让他感触颇深的老人,“老人家是个聋哑人,平常交谈都是连说带比划的。记得2000年我结婚时,他来看望我,竟还送了40元的红包钱给我当贺礼。当时把我感动得泪流满面。”郭志坛说,他做好事从不求回报,郭廷送的“礼”虽不大,却是一份沉甸甸的情谊,这位帮扶20余年的老人家早就把他当成了自家人。
以身作则 呼吁更多人来助老
草根志愿者,这是郭志坛给自己的“定位”。在他看来,做好事无关钱多钱少。“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追求,而我的追求是尽我的能力、凭我的良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我收获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快乐。” 郭志坛说,帮人就要帮到底,每帮助一个老人,他都会帮到老人家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我是一个从事环卫工作的个体户,所做之事也是力所能及,但只要我还有能力,我的助老行动就永远不会停止。”郭志坛表示,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他会以身作则,让更多有爱心的人士参与到志愿者的助老活动中来。今后,他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百崎乡,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老人。
除了积极投身助老志愿服务活动,郭志坛还热心无偿献血事业。十年间,他累积了5本无偿献血证书,贡献了近5000毫升血液,以自己的血液去“温暖”需要帮助的陌生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