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向阳乡12名残疾人组合作社 “耕种”新人生
发挥所长 弥补彼此身体缺憾 创业难,残疾人创业更难。 给土地施肥时,一袋肥料100多斤,一个人搬不动,就两三个人一起抬。为了搭盖大棚,他们到晋江取经,往返多次才把大棚盖起来。身体残缺,为了赶进度,他们经常忙到深夜…… “刚开始,四个多月我整整瘦了20多斤。”被晒得黝黑的林云水说,“只要没下雨就赶紧干活,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不管是1小时还是1天。”有一次怕下雨,几个人借着灯光,连夜翻地直到11点多。 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张,很多情况下人手不够用。右手不便的林连生经常会单手去操作一米来高的微耕机。操作微耕机对于林连生可谓驾轻就熟,但在深水田里进行耕作时,微耕机经常会陷入深水田里。为了开垦荒废的深水田,林连生不得不单手拽出沉重的微耕机,久而久之,他的左手也落下了毛病。 凭借惊人的毅力,合作社的生产上了轨道,销售就成了头等大事。 在社员们眼里,吴俊水虽然视力最微弱,但他能说会道,了解市场行情。于是,蔬菜的销售就落在他的肩上。 2012年6月,大批量的上海青一上市,量多,价格自然低廉,上门收购的商家1公斤才出2.4元。划不来,怎么办?吴俊水二话不说,带着7筐青菜,坐上了前往泉州浮桥蔬菜批发市场的货车。货车上没地方坐,他和发着高烧的林连生坐在敞开的后厢里。 半夜12点,到达浮桥市场时,遇到一场大雨。“一下车就开始卖,没有任何一处避雨的地方,眼镜一片模糊,人到眼前都看不到。”吴俊水回忆说。 但是,苦中有甜。“许多人听说是向阳的菜,都慕名而来,价格还不错。”吴俊水说。天亮时,350公斤的上海青被卖个精光。就这样,合作社的人在销售上闯出了一条路子。 苦尽甘来 计划创建自主品牌 右臂不便的施良机正忙着往大货车上装黄瓜,每每谈起他在合作社的这些日子,他都要对同为残疾人的林连生感激一番。早年因操作失误,施良机的右手被棉花机台绞断,没有一技之长的他时常遭人冷眼。 山夫生态农业合作社成立短短一年,成员已经由12名迅速增加至68户。在南安市残联、向阳乡党委政府及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2012年,合作社还与泉州市美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携手合作,在卓厝村美洋坂投资建设南安市首个百亩高山生态“芳蔬”示范基地。 成员们可以到合作社的蔬菜基地工作,也可以共享合作社的种子、技术等资源,来耕耘自家的田地。“在外面干过各种各样的活儿,上过当也吃过苦,可还是穷。现在在家门口干自己的事业,生活好了腰杆更直了。”合作社成员吴俊水看着大棚里即将成熟上市的蔬菜喜不自胜。 “带动更多的残疾人,让他们自己有‘造血’功能,个个都能靠自己养活自己。”林连生说,这才是合作社的最终目标。合作社为贫困残疾人、计生“二女户”免费提供种苗、技术、销售一条龙服务,同时开创性地与当地其他合作社携手合作。 “如今,消费者都喜欢纯天然、无污染的健康蔬菜,深山里的耕作符合这一标准,合作社正准备拓展泉州市场,创建自己的品牌。”林连生对记者说,这两天,他还要赶往泉州市区去对市场进行摸底。 |
- 2013-03-22自强自立成立合作社种植蔬菜 残疾人也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