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传奇
安溪感德的龙通土楼历时8年建成,72个房间繁衍着许氏家族,乡民利用土楼多次抗击土匪,留下不朽的传奇
土楼已多年无人居住,庭院幽静。
核心提示
安溪县感德镇龙通村是个偏僻的小山村,四面临山,位于永春与安溪两县的交界处。村中完整地保留着一座300多年历史的三层大土楼。这座明清之交建设的土楼,占地面积有1050平方米,气势雄伟,是全村乃至方圆十里内最庞大的建筑,最多时住了3000多人。
时光荏苒,龙通土楼至今流传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土楼妈”向父借粮仓、土楼抗击土匪等等,为土楼增添了些许神奇。如今,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龙通土楼正期待被进一步开发。
本期“温陵志”,就带你一起去探寻龙通土楼这座神秘的“古堡”。
□本报记者 谢伟端 陈英杰 实习生 林炎楠 文/图
许进丁向游客们比划着土楼墙体的厚度,当年建造土楼这一“庞然大物”耗资巨大。
坚固土楼气派大方 繁衍许氏300多年
龙通土楼位于莲花山麓下的一个山坳内,从安溪感德镇区驱车前往土楼,路上就花了将近1小时。从远处看,土楼更像个古堡,呈正方体,高约20米。外墙灰白色,屋顶是砖瓦结构。土楼正大门上方挂有一匾额,题写着“崇墉永峙”四字,落款为“甲申年瓜月”。公元1644年,这一年是明朝崇祯末年、清朝顺治元年,正是在这一年,龙通许氏14代传人许尔階动议建设土楼。
土楼右侧也有一个拱形门,外墙石基厚约2.3米,土墙厚近2米,青石砌成的侧门墙有1米厚,坚固异常。在龙通村村支书许进丁的带领下,记者一行穿越拱门进入土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土楼庭院的杂草,许进丁说,1988年,最后一户居民搬走后,土楼再无人居住,因此长满了草,原本位于庭院中间的一口井也已废弃。
进入土楼后不久,大雨倾盆,雨水沿着屋檐串成一幕幕水帘。少刻雨停,抬头仰望,一座古老的三层楼阁式古民居展现在记者眼前,阁楼气派辉煌,窗格子、板壁、屋檐等等,雕梁画栋、古香古色,其建筑艺术令人赞叹。
土楼大门边靠墙有一条陡峭的1米多宽的石阶,光线昏暗,记者一行小心翼翼地沿着石阶登上三楼。三楼中间的正厅供奉着许氏祖先的灵位,正厅两旁是厢房,厢房以大厅为中轴线,向两边延伸,二楼的格局与三楼大体相当。“大厅左侧第一间是大房,右侧第一间是二房,左侧第二间是三房,右侧第二间是四房……”许进丁说,许氏家族就这样在土楼内繁衍开来,至今已300多年。
据介绍,土楼内有厢房72间,一楼建有粮仓、厨房等各式功能区,“土楼最多时住了3000多人。”许进丁说,他小时候也在土楼里住了八年,当时土楼内还住着很多人,遇到婚丧嫁娶这些特殊节日,土楼内更是热闹非凡。如今,土楼虽无人居住,但依然很干净,除了稻草外,没有看到一张蜘蛛网。
这一石拱门是土楼的边门,对面是土楼的配套古厝。
数代积累巨额资产 历时8年建成
龙通土楼是怎样建成的呢?据龙通许氏家谱记载,经几十年筹备,土楼于甲寅年公元1674年动工建设,历时8年,辛酉年公元1682年落成。
对龙通村而言,土楼就好比金字塔之于埃及人,生在当代的人很难猜想古代人不可思议的力量和智慧。许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也均拍案称奇,建设如此规模宏大的建筑,就算落在现代交通便利的情况下,也很费劲,而且需要大量资金,而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怎么建成的呢?事实上,当时的龙通人真的可以拿出这笔钱。
据许进丁介绍,龙通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这儿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是丘陵地貌,红壤丰富,海拔适中,非常适宜种茶;加上森林资源丰富,可谓地肥人富。至今安溪还有“无空找龙通”的说法,说明历代龙通人比较富有,并且热情好客。
龙通许氏先人走南闯北,交游广阔,四处经商。第十二世公许崇贾,号敦渠,经常外出经商。有一次,他在经商途中,梦见遇到一位长须红脸的老者。老者告诉他,种植观音茶叶可使子孙世代富裕,他将在回家路上遇到一株红心歪尾的树苗,那就是铁观音茶树。他急匆匆收拾行李回家,果然在半路见到一株与梦中无异的茶树,遂采摘几根茶枝回家,插在厝前的菜园里培育。
随着茶园的扩张,龙通许氏家族的收入也随之增加,渐渐积累了丰厚资产。在土楼建设者许尔階前,许氏已富过5代,许尔階继承了祖传的事业,更是生意发达,如日中天。
建设规模庞大的土楼,除了需要耗费巨资外,还要一份精密的图纸。关于图纸,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许尔階有一天晚上吃了些酒水,独自饮茶静思,忽觉昏昏欲睡,朦胧间有两个身材魁梧的人,一前一后,一黑一白,头带莲花帽,身着大黄袍,脸色阴沉站在他面前说:旗形坐东,建造土堡,吾族兴衰,此堡攸关,有图若干,依图而造,造福桑梓,早生定夺。言毕,一阵风过,人影不见。许尔階惊醒后,急忙烧香拜之,回头一看,案头上摆着图纸。经过难眠的一宿,天刚亮,许尔階就急忙召集族人商议,决定依图建造“崇墉永峙”土堡。
古香古色的土楼对都市人很有吸引力,不少人结伴前往参观。
“土楼妈”的传奇 许李两姓和睦故事
还未到土楼参观,记者一行就在路上听感德镇政府工作人员饶有兴致地讲述“土楼妈”的神奇故事。“三年未梳头”和“查某仔贼”是土楼妈的“标签”,那么土楼妈和土楼又有哪些密切的关系呢?
土楼的建造历时8年,不仅耗资巨大,粮食不足也是一大难题。这时候一个和许尔阶同等重要的“土楼妈”出现了,她在关键时候保证了土楼的完成。
“土楼妈”是龙通村莲山李氏,少年时嫁入许家。相传当时李氏的父亲也很富有,粮食就装了很多个仓库。建设土楼期间,“土楼妈”向其父求助,其父同意开一个粮仓供她使用。但是一个仓库的粮食远远不够,“土楼妈”便使出瞒天过海的办法,将所供的稻谷磨成米,再将谷壳投回原粮仓。然后告诉父亲,所开粮仓遭老鼠破坏,皆是谷壳,其父半信半疑,只好取出钥匙,再供一仓粮食给她。两仓库的粮食为土楼的建造提供了保证。“查某仔贼”说的就是这段故事。
相传土楼建造时,“土楼妈”的父母从不曾探访。土楼落成时,其父看到土楼如此高大宏伟,担心李氏子孙遭受许氏后人欺负,唉声叹气。“土楼妈”见状,当场跪地向天发誓,子子孙孙不欺负莲山李氏后人,不仅如此,土楼落成后,“土楼妈”还送给了父母许多白银,时常陪伴二老左右,尽心尽力孝敬,为他们养老送终。此后,许、李两姓几百年来都是和和睦睦。
据称,在建造土楼时,“土楼妈”夜以继日不曾停歇,3年才梳洗一次头发。土楼工程建设之久,工程之浩大,事务之繁忙,可见一斑。建造如此大的土楼,得到邻里的帮助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当时全村上下不管男女老幼都自觉前去帮忙,为建设土楼出了一份力。而只要搬一块小石头,“土楼妈”也都会盛一碗米饭作为回报,“土楼妈”因此得到了邻里的好评。
龙通土楼位于偏远山村,离感德镇区有将近1个小时车程,已成旅游景点。
抗土匪护乡民 射击孔和走马路见证历史
土楼的三楼有一条1.6米宽的走马路,绕土楼一圈,四周土墙设有无数个瞭望口和用竹筒安放其中的射击孔,它们安放角度各异。据介绍,土楼建成后,遭遇土匪多次进攻,这些装备正是用于抗击土匪的。
清朝乾隆年间,土楼附近有个帽顶寨,那里聚集土匪,呼啸山林,以打劫为生。听闻土匪欲来抢劫,全村人躲进土楼避难,并利用土楼优势进行对抗。土楼易守难攻,双方相持不下,土匪毁了附近的房子后离开。第二年,土匪再次攻打土楼,他们采取边攻打边围困的办法,想等土楼弹尽粮绝的时候再一举破楼。土楼被围困了十多天,这时,粮食虽有,但是鸟枪的火药却用完了,打砸用的石头也用光了,就连砌走廊的石头也派上了用场。土楼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劫难。没想到有天晚上,忽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土匪以为是神兵天降,逃之夭夭。此后一百余年,没有匪患。
清末,土楼再次被一个名叫吕振山的土匪头子盯上,此人烧杀抢夺,无恶不作,听说龙通有一座固若金汤的土楼后,欲占为己有。许氏族长许贵及时组织青壮年以土楼为阵地,坚决与之对抗,他们用鸟枪、石头等当武器,再次击退土匪。
后来,邻乡的苏成仁组织了一支土匪队伍,自封为营长,到处欺男霸女,烧杀抢掠。许氏家族在乡贤组织下,及时将财产转移进土楼,并顽强与土匪周旋,土匪最终无功而退。
新中国成立前,许氏家族与邻近村发生矛盾,邻近村请来一个连的部队,连长叫陈国辉。部队运来土炮攻打土楼,谁知连队到达后,土楼附近就下起了蒙蒙细雨,炮手看不清目标。一连几天都是如此,无奈陈国辉下令对着土楼的方向胡乱发射十三发炮弹,后匆匆离开。结果,十三发炮弹中,十一发射在土楼的四周,只有两发射中土楼的右上角,其中一发射在三楼的墙体,现在还保留着被打穿的一个洞,另一发没有爆炸。
1950年初夏,全国刚解放,国民党残余部队与地方土匪勾结在一起,为非作歹,肆意破坏红色政权,时有白军吴增辉带领连队,驻扎在邻村。那个时候龙通村也已成立了民兵营,有一天,营长许长太听说白军要洗劫该村,马上组织群众到土楼避难。白军来到土楼后,一边攻打土楼,一边恐吓民兵打开土楼缴械投降,否则要将土楼夷为平地。当时白军武器较为先进,双方实力悬殊太大,土楼内的群众岌岌可危。在这个危急关头,中共地下党员汪成宗赶紧写信托人送给驻扎在福鼎乡的解放军。解放军派出一个排的部队连夜冒雨急行军赶到土楼,与白军展开殊死战斗,双方激战了1个多小时,白军死伤惨重,抵挡不住,夹着尾巴,逃之夭夭,解放军大获全胜,土楼躲过了最后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