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白毛女》海报首次亮相 83幅海报讲述泉州电影历程

qz.fjsen.com 2014-06-14 08:48:05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手绘木刻再印刷

早年海报已增值

这次展出的海报中,年代最久远的一张是1951年3月的电影《白毛女》。还有上世纪70年代“样板戏”的电影海报,如《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草原儿女》等。鲤城区电影公司吴志培经理介绍,现在70年代样板戏的电影海报,每张已经涨到一两千元了。

仔细看电影海报的设计制作,不同年代的风格大不同。上世纪50年代,包括匈牙利、波兰、捷克、苏联的电影海报,大部分都是画匠手绘后印刷的。后来有一种木刻印刷的方法,同样需要画匠理解完电影内容先手绘出来。然后请工艺师,用类似木刻年画的方式,将画刻出来,再印刷出来。木刻印刷的好处是比绘画更加容易表现细节,让海报上的人物发丝缕缕,唇红齿白。

泉州电影始于清末

曾经票价只要5分

电影海报题材和设计风格的变化,就是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的缩影。根据资料记载,电影传入泉州是在清末的1910年。创始人是民间人士王承宗,他向归侨购买一部摩擦电影机和多部西洋电影,租借给民间婚丧喜庆活动时播放。

真正称得上现代影院放映标准的,是创建于1928年的“泉州戏院”,也就是泉州人熟悉的“群众戏院”;还有1929年创建的“大光明戏院”,即后来的“人民电影院”旧址。

从上世纪70年代,电影票价从5分钱涨到了70年代末的一角钱,再到80年代的一元钱。1996年左右,因为工资调整的缘故,票价从“一元时代”开始涨到十元。吴志培介绍,到了90年代,VCD、DVD充斥市场,再加上国外大片如《泰坦尼克号》的冲击,国内电影票房曾经一蹶不振。到了2008年以后,年轻观众文化层次有所提高,希望享受高水平的视听效果,看电影又再次成为泉州人高雅生活方式的一种。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