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泉州要闻 > 正文

中阿学者聚泉纵论“一带一路” 泉州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qz.fjsen.com 2014-06-18 17:20:04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中阿学者聚泉 纵论“一带一路”

围绕“丝路起点、合作新篇” 主题,各抒己见

阿卜杜拉赫曼·杜阿吉

□早报记者张素萍 林福龙 庄丽祥 文\图

于丝路起点,谋合作新篇。昨日,首届“中国阿拉伯城市论坛”在泉州开幕,来自19个阿盟城市代表、驻华使节、专家学者及中央有关部委、各有关省(市、区)代表等200多人济济一堂,畅谈“一带一路”的发展蓝图。

论坛分三个议题进行讨论,一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二是中阿城市间经贸及投资合作前景,三是会议机制、下届承办城市等事项。阿拉伯国家代表、国内城市代表以及专家学者等23人发言,泉州作了专场推介,介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招商项目。

中阿与会代表围绕“丝路起点、合作新篇”主题,各抒己见,对进一步开展中阿城市间的务实合作畅所欲言,对当前双方交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共同传承了千年丝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为今后更好地开展中阿城市外交与合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刺桐是和平和谐友爱的象征

□阿卜杜拉赫曼·杜阿吉  (阿拉伯城市组织代表)

很高兴来到刺桐城泉州,刺桐是和平、和谐、友爱的象征。我们为密切交流、推动合作、传承友谊而来。务实开放的合作,将让我们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信论坛也会带动中阿双方开展一系列相关论坛,进一步探讨我们共同关心的重要话题。

今天的论坛是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这为双方未来的合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和视野。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中阿人民曾远涉重洋、互通有无,实现友好往来、文化交融,并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社会,阿拉伯城市面临的挑战也是中国城市面临的挑战。今天我们相聚一堂,联络友谊,希望中阿双方以城市为重要载体,加强真诚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古代大港泉州 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刘治彦(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  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党委委员、  城市经济研究室主任)

我们聚首海滨城市泉州,共襄盛举,这是千载难逢的大事,将载入史册。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当时有很多阿拉伯人住在泉州。如今,泉州这一昔日古代大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海洋浩瀚,友谊不限。21世纪是海洋文明的世纪,也是城市的世纪。中阿合作无疑是“丝绸之路”开放战略的重点优先领域。双方将紧密围绕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航天卫星等高科技应用领域,密切开展合作,不断促进双边贸易与投资便利化,实现合作双赢、共同发展。可以预见,今后10年将是中阿合作、扩大交流和携手发展的重要时期。

城市作为物质产品生产基地和知识技术创新的摇篮,应成为国际经贸技术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希望中阿城市通过务实行动,为中阿人民之间架起友谊的桥梁,开展兄弟般的交往,结交若干对友好城市,彼此多走动、多看看、多合作,共谱中阿人类文明发祥地美好未来的新篇章。

苏丹友谊医院 见证中阿友谊

□萨迪格·谢赫  (苏丹喀土穆州副州长)

众所周知,泉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当年伊本·白图泰称之为刺桐城。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曾是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非常著名的港口。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可追溯至公元前6世纪。双方的友谊源远流长,中国也是最早支持阿拉伯取得独立的国家之一。一直以来,中阿双方保持密切交往,双方互谅互信,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政。如今,苏丹的友谊医院以及很多大型项目是由中国援建或承建的,这些已经成为双方友谊的最好见证。

搭建中阿人民的“心灵丝路”

□周烈(北京第二外国语  学院校长)

汉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转移至广州和泉州。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于南朝,到了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荣,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当时,与中国通商的有大食、波斯、印度、斯里兰卡等。

中国与广大阿拉伯国家有着深厚的友谊,应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贸易、投资、基础设施、人员往来等方面的合作,为双方关系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机遇与挑战并存。经过多年的交往、合作,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希望今后双方在巩固能源领域的合作的基础上,扩大合作面,在农业、制造业、金融、文化等领域,合理利用双方广阔的市场,再创新辉煌。

此外,中阿双方除了官方合作外,还要加强地方城市间的互动、民间学者的交流,搭建中阿人民的“心灵丝路”。

希望与泉州加强能源合作

□欧麦尔·苏尔赫  (黎巴嫩巴尔贝克市  副市长)

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热情,以及美丽的泉州,都让我感到非常舒服和开心。

巴尔贝克海拔1100米,离黎巴嫩首都约78公里,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淳朴的民风,古希腊人曾把其称为“太阳城”,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这里曾经生活着多个民族和种族。巴尔贝克的遗迹可以说是保存最为完好的罗马遗迹,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

泉州和巴尔贝克都非常美丽,两个城市非常相似,均拥有古老的文明,希望未来两个城市能够在天然气、石油等能源化工方面加强合作;文化方面,希望在绘画、舞蹈等领域加强双向交流,促进中阿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挖掘泉州与阿拉伯历史文化内涵

□王元林(广东省人民政府参  事、暨南大学考古与文化遗  产研究所副所长)

在泉州、广州等东南沿海城市,中阿友谊的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友好往来的见证。伊斯兰教唐朝开始传入中国,至宋朝而鼎盛,至元朝而极盛。海上丝路历史遗迹丰富,值得保护、挖掘。宋代,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等成为阿拉伯商人主要的活动地区,阿拉伯礼拜寺如泉州的清净寺、广州的怀圣寺、杭州的凤凰寺等遗迹至今保存完好,公共墓地则有广州的桂花岗先贤墓地和泉州的灵山圣墓等。

伊斯兰文化具有包容性、继承性、开拓性、实践性、区域性等特征。中国伊斯兰教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留下了很多文化遗产。建议挖掘东南沿海伊斯兰教非物质文化,展现历史上中阿交流的历史风貌和流风余韵,通过这些文化符号探究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首届中阿城市论坛”在泉州开幕,希望以此为契机,利用城市这一人类文明结晶的载体,加大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中阿城市体系建设力度,大力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推动更多城市建立友好关系。

在泉州找到中阿人民交流的根

□陈达生(福建省海上丝绸之  路研究会会长)

泉州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因为泉州至今保存着许多中世纪世界各大宗教的建筑、遗址和遗迹,证明当时的泉州聚集着数以万计来自亚洲、欧洲、非洲的商人、航海家、传教士和普通民众,其中阿拉伯穆斯林人数最多。他们在这里和睦相处,互通有无,与当地人民通婚、繁衍后代。

千百年来,谁也不清楚历史上究竟有多少阿拉伯人融入了泉州百姓之中。上世纪80年代,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开展泉州地区阿拉伯后裔与泉州当地人的骨骼比较研究,学者们都感叹“非常接近、难以分清”。如今漫步泉州街头,具有阿拉伯人“高鼻深目”特征的人,比比皆是。

40年前,我来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研究阿拉伯碑铭和阿拉伯后裔。如今全世界阿拉伯碑铭考古学界都承认中国也有阿拉伯碑铭考古学科,都知道中国有个泉州,因为迄今为止中国所保存的中世纪阿拉伯碑铭有70%在泉州。特别是来自阿拉伯国家的朋友,到了泉州一定要去看看清净寺、灵山圣墓,以及泉州阿拉伯后裔聚居的村落,肯定会找到中阿人民交流的根。

泉州在中阿关系史上扮演重要角色

□庄景辉  (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和中阿关系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伴随着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遵循穆罕默德“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的两个门徒——三贤、四贤来泉州传教,留下了“圣墓”遗迹。宋代,泉州市舶司和来远驿的设置,使得大食诸国商人络绎不绝来泉,蕃坊、清真寺及陈埭丁氏回族、蒲氏香业,是阿拉伯人在泉州从事商业、宗教活动,进行友好交流的见证。元代的泉州,成为梯航万国的“东方第一大港”,马可·波罗等的游记和《岛夷志略》等中外文献,还有保存至今的各种宗教石刻等,揭示了阿拉伯人及其后裔活跃在“国际都会”泉州的盛景。

泉州的海外贸易之兴盛,港市风貌繁荣的持续时间之长(唐宋元乃至明清),文化遗存之多,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沿线国家特别是阿拉伯国家有着密切的友好往来。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唤起人们的记忆,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今天提供历史借鉴。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