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风雨
安海仅此一个海湾,安海也只有这么一个白塔,城镇化不应该成为白塔的噩梦。
“今晨,白塔部分塔檐坍塌。”6月7日上午,一位安海朋友发来快讯,寥寥数语,尤显急切。
偏偏就在前一天,我还去了白塔旁的水心禅寺采访,特地登上寺庙制高点,拍摄白塔被周边建筑工地蚕食围困的景象。
近几年来,每到安海采访,大多与安平桥景区有关。然每经过白塔一次,所见所感,都难免在心头增添一分沉重。
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的重要附属建筑便包括有着860年历史的白塔。这座耸立在安海水心码头之畔的白塔,大概有850多年都是安海镇的地标建筑,曾是古船进入安平古港的航标,也与安平桥一起,见证了安平码头昔日繁盛的水上交通贸易。
不要说安海本土人所见证的沧海桑田了,就连我这个新泉州人,也能用短短几年间拍摄的图片,证实白塔命运急转直下的酸楚。
白塔之殇不仅仅在于塔檐坍塌。
管理疏散,多年失修,周边地块拆迁改造大兴土木,随便一条,都不应该是这样一座国宝级文物应该承受之痛。在打桩机、挖掘机和重型货车的轮番侵扰之下,颓然孤立于荒草丛中的白塔,身影逐渐湮没在漫天尘土之中。
“别看这塔小,在全国也没几座!”6月17日,来自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研究所的总工程师朱宇华,实地勘察白塔“伤情”后大呼痛心,大光其火:“再不修缮、保护,白塔很可能毁于今人之手!”
得知白塔塔檐坍塌危及塔身的消息后,海内外的安海人都投来了格外关注的目光。
“白塔是海外游子的乡愁,是天涯海角旅人情牵故土的纽带。”旅居美国、91岁高龄的黄老先生,从小生活在白塔下,知道白塔塔檐坍塌一事,夜不能寐,三次打来越洋电话,和老朋友郑先生长谈白塔现状和修缮事宜,一口气聊了一个半小时。“那是认祖归宗的载体,要保护长存。”而在东南亚的华侨,也都表示同样的关切。
6月17日上午,记者在白塔下等待北京专家的时候,一位路过的退休老教师说起白塔,欲语泪先流:“孔庙和书院是古镇的两大标志。安海成为古镇,承载千年历史的内核在于有石井书院和白塔。在860多年的岁月里,白塔是安海人民精神上的孔庙。”
□早报记者 潘登 摄影报道
说起白塔命运,从小在白塔下长大的高老师欲语泪先流。
上世纪90年代初的白塔(《安海风貌》配图)
2013年3月,安海镇安平桥片区,白塔湮没在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中。
数百年来,安海人祖祖辈辈都从白塔下走过,如今短短几年的改造,湮灭了数百年的传统景象。
1931年的白塔和水心亭码头(泉州海交馆藏图)
昔日一条古街连接安平桥和白塔,一对石将军在塔下守望数百年。(摄于2010年3月)
2014年6月,白塔塔檐坍塌,伤痕触目惊心。
安海白塔下的烧塔仔,是中秋节安海最著名的民俗之一。(傅博摄于2013年中秋)
■纵深
泉州现存50多座古塔
大多建于宋元时期
早报今起征集古塔故事
连日来,860岁的安海白塔,牵扯着安海民众和文博专家的心。据悉,曾有“泉南佛国”之称的泉州,境内现存古塔有50多座,大多造于宋元时期。
那么,泉州都有哪些知名古塔?他们功能如何?让我们一起来盘点泉州古塔。
□早报记者 颜雅婷 吴嘉晓 文\图
“泉州古塔历史悠久。”说到泉州的古塔,最为人所识的就是东西塔、姑嫂塔、六胜塔,那么,泉州到底有多少座古塔?据2006年出版泉州民俗文化丛书之《泉州古桥古塔》载,泉州古塔始建于唐。目前泉州境内现存古塔50多座,多数建于宋元时期。
“这与佛教在泉州的传播以及泉州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密不可分。”据《泉州古桥古塔》载,佛教传入泉州约在西晋太康九年(288年),在丰州建有建造寺(延福寺)。唐、五代时期,泉州城内建有开元寺、承天寺、千佛庵、崇福寺等著名禅林,佛教之风大兴。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交通大港,经济高度发展,且有“此地古称佛国”的美誉,故大兴建塔之风,如今留存下来的古塔,多数建于宋元。
泉州现存古塔50多座 始建于唐大多建于宋元
泉州文管所文博研究员黄真真介绍,泉州古塔功能多样,有传播佛教教义,供人瞻仰膜拜的佛塔,如开元寺东西塔、崇福寺应庚塔等;有供奉高僧舍利或纪念高僧的舍利塔(墓塔),如弘一法师舍利塔;有引导江海行船的导航塔,如石狮的姑嫂塔、六胜塔;有标示桥梁入口、引导路人通行的桥头塔,如安海的白塔、洛阳桥塔;还有为镇风、锁水、镇妖,弥补风水缺陷的,或为振兴地方文风、文运的风水塔,如城心塔。
“泉州古塔不仅数量多,造型也多样。”黄真真介绍,就其平面结构来说,有四方形、六边形、八角形;就其类型来讲,有楼阁式、宝箧印经式、经幢式、球形等。
古塔功能多种多样 以航标塔佛塔居多
前日,泉州文保部门和专家为安海白塔问诊,认为白塔长年未妥善管理、修护,塔体自身日积月累的损害,加上商业开发造成地基扰动,对白塔现状造成致命性伤害。
“白塔是砖塔。”黄真真表示,泉州古塔分为石塔和砖塔两类,其中石塔以东西塔、关锁塔(俗称姑嫂塔)、六胜塔为代表,砖塔以城心塔、白塔为代表。“无论是石塔还是砖塔,建筑材料本身也会老化,也会受外界的侵蚀,如环境、空气污染,寄生植物、鸟粪等,时间长了都会对塔造成伤害。”
早在2006年,泉州市政府就曾召开专题会议,要求以“保护泉州历史文化名城品牌”的使命感做好古塔保护工作,也是从那时起,市政府专门成立泉州市东西塔保护工程委员会。
古塔多为砖石建造 易老化受外界侵蚀
白塔之于安海,是灵魂。说起白塔,当地人可以聊上一整天。同样,遍布泉州境内的大小古塔,也有它们的故事,如果你知道这些故事,或者您曾和古塔发生过什么故事,欢迎拨打本社24小时热线96339与我们分享。
■走读泉州塔
经幢塔
北宋经幢塔:曾住通天宫 移居承天寺
“我还曾参与移动过一座经幢塔。”黄真真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保护古塔的行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如今位于承天寺文殊殿前的北宋石经幢,就是1989年从北门街的通天宫移居过来的。
作为佛塔的一种,经幢塔为佛经在泉州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宣传作用,“经幢塔塔身刻有经文”。据载,泉州在北宋时期兴起建造经幢的风潮,位于承天寺内的石经幢,即造于北宋年间。
“这座经幢塔,原立于通天宫,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黄真真介绍,后因通天宫一带破坏严重,不适合文物保护,经研究决定,将塔挪至承天寺。为了保护文物在迁移过程中不受破坏,文保人员将塔身构件一层一层拆下来,再一层层复原。黄真真还透露,原来这座经幢塔在通天宫没有设置地宫,挪到承天寺后,特意设了一个地宫,在里面放了一些经书,“那些经书是我一本一本放进去的”。
如今走进承天寺,在文殊殿前仍可见到这一座北宋年间的经幢塔,塔通高6.75米,底座平面八角形,从座到幢顶共13层,上刻经文,经岁月雕琢,大多已剥蚀。1996年该塔成为第一批市级文保单位,后列为第六批省级文保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