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石头房改造项目开始征迁 西郊新村那些40多年的记忆

qz.fjsen.com 2014-06-20 09:24:45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市区石结构房改造项目开始征迁——

作为一个时代的重要符号,石头房结构的西郊新村曾经是泉州最早的小区之一,圆了一代人的住房梦。但因抗震能力差、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泉州市将对西郊新村进行整体改造。(张九强 摄)

核心提示

上个世纪80代初,泉州中心市区兴建红梅、小山、宜春、西郊等住宅新村,当年考虑到用石头建造的房屋坚固耐用,经得起风雨侵袭,而泉州又盛产花岗岩石材,这些小区全部用石头建房。时过境迁,由于石头房的抗震能力差,成为直接威胁居民生命安全的巨大隐患,近日,泉州市决定启动西郊片区石结构房改造项目征迁工作。

西郊新村这些有着40多年历史的石头房,背后承载着居民怎样的情怀?近日,记者来到西郊新村,聆听居民讲述那些有关石头房的记忆。

□记者 许雅玲 戴涵琦 实习生 林书修 文/图

历史篇

缘起 泉州台风多发 石头房坚固耐用

一位长期从事房管工作的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泉州住房建设和分配体制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一开始是政府建设直管公房,再以租赁的形式出租给符合条件的职工和群众,后来演变为以单位建房分房为主的福利分房,再到由政府集中建设集资房。尽管如此,计划经济下的住房体制,依然产生很大的制约效应。当时,对于大量期待改善居住条件的市民来说,等待分房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上个世纪80代初,泉州市以建委、房管、城建规划3个行政部门下属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主体,建设了中心市区的红梅、小山、宜春、西郊等住宅新村。这些小区的建成,解决了部分市民最紧迫的居住难题。这批最早的小区大多为就地取材,用石头建房。

坐落在市区西隅的西郊新村是这批最早的小区之一,也是如今中心市区最大的一片石结构房屋集中地。据西郊社区副主任林婷婷介绍,该社区现有楼房69幢,共计1504户,总人口5000人左右。其中西郊新村石结构房屋为29幢,涉及住户666户。

在石头房前,杨阿婆用井水清洗抹布。早年,居民们需要到两三公里外的地方打水。

不足

洗手间自来水未配齐 早期跑两三公里打水

“楼房品质较差,楼栋间距很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绿化。”业内人士介绍,和现在的商品房相比,西郊新村套房面积偏小,多为五六十平方米,大中套型很少,楼层一般为5—6层,户型以两房一厅为主,套房功能不齐全,有的小区套房内甚至没有配备洗手间、自来水等生活基础设施。那时的小区,优先满足的是“住”的功能。

“当时套房内没有配备自来水,住户每天要跑到两三公里外的西门排队打水,一期29幢中的27幢600多套房子没有配备厕所,居民每次上厕所都要跑公厕,十分不方便,这两大问题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逐步得到解决。”住在西郊新村的颜女士告诉记者。

后来开发建设的西郊新村二、三期采用砖混结构,房子品质逐步得到提高。这些小区开始有意识地规划配备农贸市场、幼儿园、居委会用楼等公共设施,小区功能逐渐完善起来。但由于早期小区基本上是开放式的,有的至今仍无法引入物业管理公司,小区的卫生、治安等管理难度很大,诸如房屋修缮、绿化更新、道路维修等问题,都很难得到彻底的解决。

心声

能够买到石头房 心里还是乐开花

“当时能买到一套石头房,晚上做梦都在笑。”虽然西郊新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但当年买到房子的陈天生心里还是乐开了花,因为一家人终于有了容身之处。日前,记者来到西郊新村18号楼陈天生家中时,他正在打扫房间。69平方米的屋子,隔成三房一厨一卫一厅,住着五口人。

77岁的陈天生告诉记者,32年前,他在马钢厂上班,一个月工资四十多元。这房子是他和弟弟花8500元合买的,当年他们的母亲还在世,也拿出了一点积蓄支援。

不少石头房天花板漏水

现状篇

老古井 没以前那么热闹了

上午10点,年过七旬的杨雪萱老人和儿媳妇来到10号石头房前的古井边,两人熟练地打好水,清洗着衣物和拖把。

西郊新村每三幢楼的住户合用一口井,这里的每一口井都见证着老住户的生活。“20年前我们一家搬到这里时,就有这些井了。”杨阿婆笑着向记者介绍,1994年她们从东街搬迁至此,当时街坊邻居合用井水,互帮互助,其乐融融。大概在10年前,不少老住户都在中心市区买了房子,陆续搬出去了,西郊新村的很多老井由于水质变差和无人照看等原因,也纷纷被住户弃用,部分已经封起来了。

“20年前石头房的居住条件还算可以,目前社会发展了,居住在石头房越来越不方便了。”杨阿婆说,现在的西郊新村“没有以前那么热闹,安静了很多。”

大部分石头房的屋檐都已损坏

老街坊

陆续被新租户代替

“由于建成年代较早,大多数房屋为石头预制板结构,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没有卫生设施,排水排污不畅;部分楼房出现明显倾斜、位移、裂缝,并有继续损坏的趋势。”林婷婷说,长期以来,因楼板渗透引起的邻里纠纷不断发生,严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社区计生协会小组长吴丽玉今年65岁,住在10号楼的一楼。60多平方米的套房内住着一家五口,拥挤不堪。她说,以前住八个人,后来大儿子、大儿媳和孙子搬出去了,才稍微宽敞了点。

令吴丽玉感到失落的是,以前整栋楼有什么计生方面的问题都会向她咨询,街坊邻里关系融洽。闲暇时,她老伴会带着收音机去西湖公园散步,她则和老街坊们去学交谊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老街坊都搬出去了。她说,10号楼有20户住户,目前只有两三户和她一样是老住户,其他都是新租户。

许多居民家中的门窗破败不堪

老记忆

留在简陋不堪的屋里

西郊新村的石头房大多为五层建筑,外墙斑驳,地上积水严重,多栋楼的阳台墙体都出现脱落、缺角问题。

虽然简陋,但对于51岁的杜素梅来说,石头房收藏着她珍贵的记忆。原来,杜女士的父亲和公公都从山东到泉州当兵,她和丈夫也因此在泉州相识、相恋并组建家庭。女儿出生后,他们享受着三口之家的天伦之乐。2003年,丈夫过世,杜女士边当清洁工赚钱供女儿上学,边修修补补破旧不堪的家。两间卧室的天花板白灰、泥土脱落严重,她在床正上方拉一块布,遮挡天花板掉下的泥土。如今,女儿大学毕业找到工作了,杜女士才舒了一口气。

“这里有我们一家三口的记忆,丈夫去世后,整个屋子都没多大改变。”杜女士感慨道。但随着女儿的长大,她还是希望能搬到更安全的房子里居住。

展望篇

房屋即将改造 居民喜笑颜开

由于抗震能力差,石结构建筑在地震灾害面前异常脆弱,成为威胁居民生命安全的巨大隐患。

林婷婷告诉记者,目前居住在西郊新村的居民以老年人居多,“六百多位老人吧,许多经济条件好的都在外面买房并搬出去了,留下的多是一些困难户。”她说,由于西郊新村居住对象大多数比较贫困,近年来,社区居民反映危房改建的愿望一年比一年强烈。

据悉,西郊片区石结构房改造项目征迁工作近期启动,力争2年半内基本完成改造任务。听到这个好消息,居民喜笑颜开,社区干部也舒了一口气:“我们就盼着有关部门尽快对这些石头结构房屋进行整体拆迁改造,让西郊新村百姓早日安居乐业。”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