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琴
藏琴数百,访琴数十载,亦有著书,六旬张郎,还想办个博物馆
这把凤鸣是张主示的得意收藏品之一
东南网6月25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彭思思 谢明飞 文/图)不管你懂不懂南音,今天的主人公,都能带给你些不一样的触动。
或许,源于真性情。迷上古朴的南音后,总能信手拈来几曲自创的“随想曲”,从曲乐本身,发现了乐器的历史、做工背后的乐趣,乐此不疲地爱上了收藏。
可能,源于那份执著。这一爱就是三十多年,青丝换白发,可他情深不倦,以自己多年的痴迷和总结,写了一本书《泉州南音老乐器赏玩》。
也许,还有那份有始有终的态度。藏了琴写了书,他还想建一个南音乐器博物馆,为自己收藏的数百把南音古旧乐器安个长久之家,“古乐器是不可复制的,收一把少一把了”。
这位主人公,是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63岁的张主示。
古眠床上都是张主示收藏的宝贝
问琴 热心乡邻常拍报
南音非遗传承人曾家阳曾与张阿伯说过,若去韩国光州演出,想向他借把琵琶。
曾家阳想借的这把琵琶,名唤作“别有情”,是把清代古琴,琴声清亮,有金石之音。据说是1938年间,惠安一位南音大师何子彝从厦门托人带来的。张主示对这把琴关注了十几年,先是买了把仿制品,后来藏家过世了,他才得了这把琴。
古琴散落在各家各院,除了自己走访寻琴,更要结识常在乡间走串的人。他与乡村的戏班子、南音社的人都很熟,这些人看到好东西,都会找上门来拍报他。
张主示收藏的南音乐器,光是琵琶就有200多把。但并不是每把琴都像当年花几十块买的第一把琴那样不费力气,为寻一把好琴,有时花下的时间,得以“年”作单位。
访琴 耐心等待勤走访
他举了两个例子。
他的藏品里有把古琴,用了4年的时间,才揽入怀中。得知这把琴在惠安辋川,他第一次上人家中询问,对方反应冷淡:不卖。不过这没击退他,他常常不请自来上门作客,有时就算到附近的乡村办事也绕几个弯上门拜访,渐渐的,把这家的儿子说动了,可他父亲仍不愿卖。他也不气馁,继续软磨硬泡,不时到对方家去泡泡茶,聊聊琴,谈天说地拉家常。“就是等呗,我也不怕花时间。”藏琴人家后来终于松了口,把琴转手给他了。
得之不易终归收入囊中,而最让人憾在心头的是爱而不得。张主示说,他曾在惠安看中一把明代古琵琶,但多次上门寻求,对方明确表示不卖。最后,只好在征得主人同意后,将这把琵琶拍下裱在相框里,以解相思之苦。
藏琴 宝贝静卧古眠床
张主示的藏琴里,最老的是一把清末的琵琶,雅号“凤鸣”,下方还盖有“佳趣”印章。“你看,这琵琶头为凤尾形,曲颈,多好看!琴筒是杉木做的,琴面是梧桐木,复手是红木。”他抱着它,像在介绍心爱的孩子,琴面略显斑驳,但指弹手拨间,清音嘹亮,经百年而不减。
闽南各地的南音演奏乐器略有不同,古今也有变化,张主示把他的琴都当宝贝似地藏着,连存放宝贝的地方也是个宝地儿:一张清末的古眠床,上好的楠木,雕花镶金都十分精致。
“南音琵琶是古琵琶的活化石。”他说,有个朋友正与他商量办南音乐器博物馆的事,他特别希望这事儿能早点办好,让这些活化石,被更多人了解并重视。
□相关新闻
个人如何办博物馆?
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要申请建立民办博物馆,要符合国家博物局的《民办博物馆设立标准》,向市文广新局申请后,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组织评估检查,自受理举办者设立民办博物馆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博物馆评估机构,对举办者提供的办馆申请材料以及实际办馆条件和办馆能力,进行审核评议或评估论证,由专家或评估机构出具《审核评议意见》或《评估论证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