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工人文化宫试行广场舞“活动公约”,每晚实行定点区域、定时、限制音量管理,统一播放舞曲,解决扰民问题
试行“活动公约”之后,工人文化宫内广场舞队伍井然有序。
□早报记者 张素萍 胡彦明 文/图
一个广场上,挤着三支广场舞队伍,三支舞队同时播放不同舞曲,音乐混杂互相干扰,其中一支队伍率先提高音量,于是其他两队的音乐分贝不约而同上调,一波高过一波的舞曲,顿时让广场嘈杂无比,“静土”不再……
近日,为了规范管理广场舞,泉州市工人文化宫开始试行“活动公约”,即:广场舞限定每晚7:00-9:30活动,地点限定于文化宫休闲路、乡音广场,并由文化宫工作人员统一播放广场舞曲。
昨日,记者就此专访泉州市工人文化宫主任颜昱,了解“活动公约”背后的故事。
这么挤:三支舞队一个南音社 挤满工人文化宫广场
1953年秋,泉州市工人文化宫诞生。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60年来文化宫发挥“学校与乐园”的职能,文化宫职工艺术团、南音社、书法、灯谜、集邮、健美、棋艺等十多支业余活动团队,为泉州市民带来无限欢乐。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80年代起,文化宫南音社开始在戏台免费献演。30年光阴流转,因着文化宫南音社的坚持,百源清池畔经常乡音缭绕。
2010年前后,广场舞在泉州大地逐渐兴起,当时文化宫里跳广场舞的人数不多。随着全民健身潮的到来,广场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大江南北,泉州市区到处是广场舞大妈们的身影。2012年,文化宫已经出现三支相对稳定的广场舞队伍,随着这三支队伍的人数不断扩充,流动音响设备应运而生。
如今,夜晚的文化宫,最常见的莫过于三支广场舞队伍,还有南音社表演。其中,仅三支广场舞队总人数逾百。
这么吵:舞曲杂音量越来越高 广场舞扰民时有发生
广场舞的盛行,让不少中老年人感到身心愉悦,但广场舞扰民现象时有发生,也让很多居民不胜其烦。
随着三支舞队人数增多,舞曲音量越来越高,由此引发的小纠纷也多了起来。“南音、舞曲相互混杂,互相干扰。”颜昱说,经过协商,三支舞队再三表示将调低音量。但事实是,音乐分贝根本无法控制,不同舞队一波高过一波的舞曲在广场上飘荡。
与此同时,原本在乡音广场的南音社,只能移步室内演播厅。“我们担心广场舞若不规范管理,将影响周边居民作息和其他休闲群体。”颜昱说,许多住在华侨大厦的游客,夜间游逛文化宫时,嘈杂的广场舞或影响泉州形象。
这么办:试行广场舞“活动公约” 定时定点统一播放舞曲
两年来,文化宫的管理人员积极奔走,主任颜昱也亲自协调了数次。今年5月,文化宫召集自发活动团队代表召开座谈会,文化宫管理人员提出酝酿许久的“活动公约”:对广场舞实行定点区域、定时、限制音量管理;外来活动人员不可自带高音喇叭等音响播放器,由文化宫工作人员统一播放舞曲。
具体来说,广场舞活动时间限定每晚7:00-9:30,地点限定于文化宫休闲路、乡音广场。
不同舞队不同舞曲,如何统一播放?
“文化宫专门配置了三个音箱,统一播放广场舞音乐”,颜昱说,先把三支队伍的舞曲刻录起来,再由文化宫夜间值班人员交叉轮流播放。
6月12日,“活动公约”开始试行,文化宫每晚安排两名值班人员跟进。当时恰逢武汉市工人文化宫来泉考察学习,当他们看到泉州的文化宫广场舞和谐共处的情景时很惊讶,表示将学习泉州的模式。“虽然管理难度很大,但我们得尝试,希望能早日形成模式。”颜昱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