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临时夫妻”现象同样存在 临时的爱不问结果
记者:您觉得主要原因都有哪些? 刘开明:首先是社会流动性的原因。传统的婚姻方式和婚姻观,造成一部分农村妇女婚姻不幸。以往妇女没机会外出。 现在有些人出于家庭不和、家庭暴力等出走他乡,就会遇到更好的对象。 其次,子女是联系夫妻关系的最好桥梁。现在大量子女都留守农村,这种基础也不牢了。 再次,女人对于生理、经济权益、安全感等方面的诉求比在农村时更强烈。 最后,没有原本社会关系的束缚,没有亲人熟人邻居,在单纯的陌生环境中,人们更容易关注情欲、经济方面,加上生理需求,因此便衍生临时“搭对”现象。 记者:泉州有330多万外来人口。务工人员的“临时夫妻”问题会带来什么影响? 刘开明:首先是劳动者权利的习惯性忽视。如今很多地方用工,需要的还是廉价劳动力,不是需要人。性问题,包括子女、配偶随迁问题、住房落户问题,都是外来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从2012年开始,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就开始逐年下降的新时期,未来劳动力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哪个城市吸入更多的外来移民,就证明这个城市更有活力,更有发展前途。 泉州是制造型城市,劳动力对当地产业影响重大,其实可以做一个接纳外来人口的先锋城市。 此外,产生的社会影响更显而易见。这种不正常现象,对原有家庭和夫妻关系产生巨大破坏。 记者:泉州2012年推行居住证制度,这是关注外来工权益的优惠,解决外来工子女免费义务教育、买经适房等问题,已有171万人拿证。您觉得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临时夫妻”问题? 刘开明:户籍问题确实是应该首先面对的问题。几十年的用工环境不考虑用工的家庭、孩子问题,便产生“身份隔离”。在这种前提下,居住证政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政策上应有顶层设计。即改变户籍制度,归还公民自由迁徙权。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利应与实际生活地联系起来。户籍地仅是一种人口登记的工具。地方政府层面,应把外来人口视为财富的创造者,而不是城市负担。政府应该提供家庭生活必需的住宿、医疗和教育设备。政府应该看到,夫妻团聚,可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社会成本,而且能创造真正的和谐。 记者:泉州一些企业兴建“夫妻房”,帮助解决孩子上学问题。这类尝试有用吗? 刘开明:很多企业在自行寻找方案。企业内部的“夫妻房”是一个好例子。各种形式的“夫妻房”,哪怕是一间宿舍住6对夫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他们基本的生理需求。在珠江三角洲的实践证明,提供能照顾到家庭生活基本尊严的“夫妻房”,可以稳定员工队伍、减少员工流失率、提高生产效率,乃至提高利润。 以泉州为例,如何让330万外来人口中的一部分人融入泉州,是政府和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政府可以在每个工业区建设两室一厅廉租房,在一些重要的工业区设公办小学和幼儿园。 记者:您关注这个问题十几年了。您觉得如何解决? 刘开明: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以及企业层面都有措施促进外来人口融入城市。例如,中央政府要求各地方政府解决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少城市已能做到;但在高中和大学教育中没有实质改进,导致很多外来孩子无法继续升学。 在面向外来人口的廉租房问题上,各地基本上没什么进展。如今,各个城市的租房成本和房价节节高攀,叫苦的都是白领阶层,外来人口呢? 户籍制度改革方面,一些地方提出带有门槛的入户制度,也与低教育水平的外来工无缘。最近中央提出开放中小城市户籍,对泉州这类城市是一个机会,可以增加城市活力,同时稳定产业劳动力。但中小城市的发展机会少,资源不均衡,外来人口是否愿意落户,也是一大疑问。 |
- 2013-09-04“临时夫妻”好聚不好散 分手时竟然大打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