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丝”时代:马六甲泉籍华人转身旅游业
新海丝时代:马六甲泉籍华人转身旅游业
古玉梁先生为记者讲解马六甲港口的历史 本报讯 (本报特派记者 彭斌 文/图)“到马来西亚不到马六甲,不算到马来西亚。”一句颇为拗口的旅游广告词,在记者看来更愿意将其理解为马六甲在马来西亚历史进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走进马六甲,记者亲身感触这座城市的往昔繁荣以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泉州与马来西亚间贸易往来留下来的缤纷“身影”。 泉州会馆成“海丝”驻点 马六甲城始建于1403年,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古城。经由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其自古便与中国展开了密切的交往。据载,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五次经停马六甲,并在此设置“官厂”(集贸易、仓储、港口为一体的航海基地),借此马六甲迅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交易集散中心。 在中马贸易大军中,不乏泉州人的身影。据了解,从18世纪起,成批的泉州人移居马六甲,他们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开辟成片的田庄、种植园和锡矿场。而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者,莫过于现存马六甲的多座泉州会馆。据在马六甲出生、长大,对马六甲的历史以及华人文化有深刻研究的古玉梁先生介绍,在泉马贸易往来中,泉州会馆在联络故乡情感,为新来的泉州人排忧解难、济困扶危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泉马交流迎来新机遇 记者一行来到马六甲河的入海处,当年船帆穿梭、商人云集的地方。当年的繁荣已然不见踪影,几艘船只静静地躺在水中,河堤沿岸也被开发成旅游休闲的场所。置身在马六甲的大街小巷中,络绎不绝的游客以及浓厚的商业氛围,时刻在提醒着我们:这是一座旅游城市。 据悉,早期在马六甲的泉籍华人多从事橡胶、文教业、进出口贸易,如在马六甲从事橡胶业有名的晋江人杨洲阔、邱仰峰。但半个世纪前,由于轮船的发展以及港口的淤积,加上新加坡和槟城等港口的兴起,马六甲逐渐衰落,而马六甲的经济也从昔日的贸易港口经济逐渐转型为旅游经济。 “目前,马六甲共有华人20余万人,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强,其中60%以上华人是闽南人,而闽南人中泉籍华人又占据多数。”古玉梁介绍,由于经济转型,过去以生产、贸易为主业的泉籍华人,已开始向旅游业进军。开办餐厅、旅馆、旅行社、售卖旅游品,成为不少泉商的新方向。古玉梁表示,泉州是东亚文化之都,马六甲是新兴的国际旅游城市,在新“海丝”的背景下,马六甲与泉州的距离更近、机会更多,希望两地旅游业深度对接,迎接更多新的发展机遇。 |
- 2014-07-07“海丝”建设带来新机遇 建设中泰命运共同体
- 2014-07-04畅想“海丝”谋求发展 泰中罗勇工业园招手泉籍企业
- 2014-07-02在泰10万多泉籍华人 扛起“海丝”交流大旗
- 2014-07-01丝绸之路华媒万里行第一站泰国 中国元素触手可及
- 2014-02-24“华媒万里行”在泉州启动 全方位报道“一路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