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西街复兴:裴仙杀蟒永留芳
2014-07-14 08:25:19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如今的裴巷,虽然昔日名宦士绅的府第已然不存,但岁月洪流中,依然有零星几座红砖古厝静立巷中。不同的民间信仰在小巷扎根开花,使得这里成为展现泉州这“宗教博物馆”特质的范本之一。

裴巷102号,中西合璧的建筑,显示着主人家曾有人“下南洋”的经历。

□早报记者 张素萍 蔡紫旻 王栢峰 文/图

“裴巷”位于西街北侧,从西街起向北至华侨新村路口,全长700米、宽4米,地处开元寺保护片区内。小巷原有一座裴仙公宫,巷由此而得名。

乾隆《泉州府志·方外》载:裴仙公,又称裴道人,宋代江东(今浙江一带)人,绍兴中(公元1131年—1162年)来泉,他常头戴通草花,行歌于市曰:“好酒吃三杯,好花插一枝,思量今古事,安乐是便宜”。

裴道人自幼聪颖,在剑术上有较高造诣。传说,因他在成仙前,曾常在该巷卖过驱魔镇邪的草药和有驱除蟒妖为民除害的功绩,所以人们非常崇敬他,就在该巷建了一座裴仙公宫来奉祀,所在的巷也就取名为“裴巷”,并一直沿用至今。世事变迁,昔日的裴仙公宫旧址已变为店面。

由此可见,裴巷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宋朝。数百年光阴流转,不少达官显贵、文化士绅曾安居裴巷。如宋朝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郑良弼,乡人在其进士第前立“光华坊”,后进士第划入贡院,光华坊也成为贡院胜迹;宋崇宁五年进士江常,累官至给事中,郡人以其才德,寄予台辅之厚望,在其宅第“黄门府”前立坊,称作“台望坊”;林宗臣,宋乾道八年(1172年)武举第一名,累官至钦州知州,他家的宅子名曰“邦伯第”位于巷中段偏北,泉州知州汪大猷曾为其立“魁武坊”……当代考古学家、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庄为玑的宅第位于裴巷北,旧为平屋今已翻建。

此巷曾牌坊林立,惜今已不存。除了上述三个牌坊,还有宋代永盛坊、宋宣和年间泉州知州陆藻为福建路市舶提举张祐二亲具庆立的彩华坊,以及明万历初为孝子史惠等立的“孝德流光纶恩奕世坊”(2001年重立于北门街孝悌巷口)。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