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县市新闻 > 正文

“魅力瓷都·德化”活动周启动 小朋友体验捏瓷

qz.fjsen.com 2014-08-09 09:58:25 徐锡思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展现浓厚德化味道

针对四场表演的特色,徐顾瞻一一作了点评。

“作为千年瓷都,德化陶瓷文化底蕴深厚,是其他县(市、区)所不具备的。‘瓷趣’顽童表演凸显的是德化陶瓷的特色。”徐顾瞻表示。

此外,山歌《我是一个作田兄》取材自德化乡村民歌,展现了改革开放后德化农村呈现出的新面貌,具有浓浓的“德化味”。

大鼓凉伞和刣狮表演都是德化当地沿袭多年的民俗表演。“大鼓凉伞表演目前在我市只有德化保留下来。”徐顾瞻说,刣狮表演在泉州其他地区也有,但德化的刣狮表演与众不同,狮身较长,有6—7米,其他地区的只有1—2米长;而且德化的刣狮表演以南狮为主,表演时和武术相结合,而其他地方的刣狮表演则以北狮为主,表演时多和杂技相结合。“四场表演各具特色,共同展现了浓厚的德化味道。”

人物名片

徐顾瞻,1934年出生于德化盖德乡,长期从事文化研究工作,曾任德化县文化馆馆长,对德化文化有较深的研究。

延伸阅读

原生态山歌展现德化农村变化

——《我是一个作田兄》创作者详解创作背景

“一支锄头五斤半,一顶笠仔好伙伴,一领棕簑做战甲,阮是一个作田兄。免笑我逐日脱赤脚,阮的快活你不知影,如今政策来放宽,阮乡下不输你小县城,担起山货来进城,坐着拖拉机去看电影,丰收季节刣大猪,阁请一坪高甲唱来听……”德化文化周启动仪式上,德化山歌《我是一个作田兄》引来市民的阵阵掌声。这首山歌创作于何时,创作经过如何?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山歌的创作者陈世哲。

“我1969年到德化葛坑镇上山下乡。后来,工作调整至德化县文化馆。”陈世哲介绍,1981年,当时在德化县文化馆工作的他前往美湖公社开展为期1个月的采风活动。“有一次听到当地农民在唱山歌,特别好听。”平时对音乐和文学都有一定的研究的陈世哲被这些原生态的山歌深深打动,“我马上把一些素材记录下来,以备后用。”

激发陈世哲创作山歌的另一个灵感来自改革开放后德化农村呈现出的新景象。“从开始改革开放到1981年,虽然只有短短的2年时间,但德化农村已经呈现出很多新气象,农民们的生活得以改善,大家的精神面貌很好,对生活充满了希望。”陈世哲说,在这两股力量的推动下,他当时仅花了两天的时间就把这首山歌创作出来了。并且,在创作的过程中,陈世哲特别注重歌词口语化,“确保唱起来就跟大家平常讲话一样,非常顺口。”

“山歌写好了,便唱给当地农民听。大家听了很开心,因为既保留了他们原生态的东西,又把现实生活中的东西写进去了。”陈世哲说,山歌甫一问世,便很受欢迎,在1981年的泉州文艺汇演上,这首歌曲一举获得创作奖、演员奖、演出奖三大奖项。

“这首歌曲是用原生态的泉州话来展现改革开放后农村呈现出的新面貌。”陈世哲建议,应该更多地使用原生态的泉州话来创作闽南语歌曲,进而更好地对外传播泉州文化。

来源:泉州晚报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