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沉船桅杆闲置晋江滩涂两年 商人万元买下赠博物馆

qz.fjsen.com 2014-08-14 07:59:17 吴月芳 谢明飞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昨日中午,近18米的桅杆被绑在船底运到江滨北路岸边,随后起吊装车

东南网8月14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吴月芳 谢明飞 实习生 蔡梅莹 文/图)昨天下午,一辆吊装车载着一根长长的大木杆,经过泉州市区,开往泉州市博物馆,吸引了不少市民注目。

这根木杆,是两年前从晋江入海口打捞的沉船桅杆,被一名商人购买,昨赠给泉州市博物馆。桅杆残存17.85米,刷新泉州已发现桅杆长度纪录。按推算,原来的木船可达25米长,和1974年在泉州湾发现的南宋古船残存长度相当。那次考古发现,轰动全国。

发现者:

蟳埔水域打渔捞起 闲置在滩涂

这根桅杆,实际上在两年前就被发现了。发现者,就是昨天送桅杆来的朱永太父子。

这对父子是晋江溜石村的渔民。溜石自古享有盛名,不仅是“郡溪入海第一门户”,宋元时期,更是泉州港往来船只进入晋江水域的必经码头。

记者问桅杆尺寸有多大,父子俩说不出确切的数字,反正当时从蟳埔水域打渔时捞起来,就用渔船拖回来,放在溜石村岸边的滩涂中。

问原来的船年份有多久,他们就更不清楚了,只觉得应该是艘大船,肯定有些年头了。

昨天中午12点半,他们趁着涨潮,将桅杆绑在两艘电动舢板船下,努力驶近江滨北路的岸边。待泉州市博物馆调用的吊装车来。

桅杆底部已长出不少海蛎壳

收藏方:

博物馆请吊车运回 专家将会诊

要收藏这根桅杆的泉州市博物馆,专程调来一辆8米长、载重3100公斤的吊装车。

昨日下午,吊装车师傅挂好长绳,朱永太父子跳入水中将绳子捆定桅杆,桅杆被顺利吊起。

大桅杆出水时,上面附着许多海藻,还有星星点点的牡蛎壳。为了保证运输安全,工作人员在桅杆尾部系上红绸带。这下,更拉风了,一路护送,不少司机和路人都盯着看。

放在博物馆入口处,用卷尺量,长17.85米,底座开裂后直径达50厘米,顶部直径20厘米。

考古研究者刘志成发现,桅杆底部有七处规则铁箍,应该是将桅杆固定在船上所用的;靠近顶部处还有两处生锈的铁孔,估计是用来捆扎风帆、旗帜、灯笼所用,最顶端应该还有轮滑。

中间人:

考察4月后万元买下 捐出来研究

这根大桅杆,能从晋江滩涂运到博物馆,还得感谢一个人——购买并捐赠者吴先生。

吴先生不愿意面对镜头。他是南平人,在洛江做生意,对木头收藏鉴赏有些心得,从圈内朋友处听说这根桅杆的消息,就花了4个多月去考察。吴先生决定以1万多元价格购买,朱永太父子觉得价格合适,也就卖了。

这根桅杆到底是什么木材所制,到底什么来头?

吴先生一直想解开这个谜团,多方打听,得知省内高校能帮忙确定木头的树种,但也不能准确测出入水年份。最终,吴先生决定捐赠给泉州市博物馆,希望他们来研究和收藏保护。

沉船猜想

原船规模?推算长25米,和后渚沉船相当

泉州海交馆考古部傅恩凤主任说,古代木船与桅杆有个“1:0.8”比例。这根桅杆加上旗帜的高度约20米,则搭配的木船长度约25米。这个长度,与1974年在后渚发现的南宋沉船残存相当,那艘古船的载重量为200余吨。

在泉州海交馆,现在保存有两根约16米的桅杆,是早年从惠安的废弃帆船上拆下的,约有百年船龄。这艘船有多久,暂时难以确定,但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一直都靠风力驱动船只。

傅恩凤说,桅杆和船只本身的款式构造没有必然联系,无法推测船只款式。

船身在哪?或为清朝运粮船,或是外国商船

船在哪儿呢?一种说法是清朝沉船,购买者则猜测是外国商船。

溜石村当地上了年纪的村民都知道,清末曾有艘大的运粮船在附近江面沉没,高高的桅杆露出江面,当年过往的船只绕行。有人觉得,这根桅杆就是当时那艘运粮船的,挪位到了蟳埔水下。

吴先生则说,桅杆的密度相当大,不像是中国南方木料,因此推测是外国商船所用的桅杆。

价值几何?除了文物价值,还可能是阴沉木

近年,一些被拆解后的船木,被人作为商铺大门,或做茶几坐椅等。泉州经营仿古家具的张先生介绍,木质渔船逐渐被淘汰,船木成了一种稀缺资源,一张船木做成的1.5米长的桌子,可卖一万多元。

收购者吴先生说,他曾将桅杆部分木料取来焚烧,灰是红色的,和阴沉木烧的灰差不多。他认为,桅杆如果浸泡上千年,在缺氧高压下,有可能形成乌木。他还说,如果是外国商船的桅杆,则更是为海上丝绸之路再添新文物。

如何保护?解除盐分破坏,请专家前来会诊

刘志成说,桅杆长时间浸泡在盐分高的入海口,出水后太阳晒,会把木结构撑开,从而破坏整体。他建议及时频繁地喷水,把盐分去掉。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说,接下来会请专家为桅杆会诊,看是否浸泡在水中淡化。将来,则考虑做个展示台,在博物馆大门前的水池处展示。对于桅杆出水的周边,还将考虑进一步探明水下是否有船体残存。

泉州市博物馆考古部范主任则说,对以陈列文物为主的博物馆而言,如何保护是个新问题。

相关报道>>>

渔民捞到千年古船桅杆 神秘客商收购捐给泉州博物馆

长17.85米,重2吨,或为罕见乌木,泉州“海丝”研究又添珍贵标本

桅杆被从水中吊起

核心提示

“哇,海底‘龙王’真有宝贝啊,这根木头就像是定海神针。”昨日13时许,一根古木被从晋江溜石塔公园运至泉州江滨公园码头时,围观的人们兴奋不已。两年前,渔民在泉州蟳埔海发现这根长达17.85米的古木,此后一直被搁浅,直到四个月前,一位神秘商人以1万元买下它,打算捐赠给泉州市博物馆。据初步推测,该木头为古船桅杆,至少有上千年历史,为泉州“海丝”研究又添珍贵标本。

□本报记者 黄雅珊 林劲峰 文/图

渔民撒网打鱼 捞到沉重古木

昨日13时许,晋江池店溜石塔公园的江滨风平浪静。随着海水涨潮,两艘小渔船开足马力,将搁浅在海边滩涂的一根古木拖往对岸的泉州江滨公园码头。随后,工作人员把古木装上吊车,并绑上红丝带,一路平安运到泉州市博物馆。

这根古木是晋江池店镇溜石村渔民朱永太于两年前在蟳埔海域发现的。当天中午,他抛下的网被水下的东西钩住了,怎么拉都动弹不得,“感觉像是缠在了七八百斤的铁锭上。”直到当晚6点多,潮水落了,他才发现是一根很长的木头将渔网缠住。这根古木重达2吨,用一条船不好运,他便找来两条小船,把古木牢牢绑在两船之间,这才拉到家附近的溜石塔公园海边。不过,因为不知道其价值,古木就一直被搁浅着,有时还被涨起的潮水淹没。

桅杆上的铁环已生锈腐朽

商人慧眼识珠 买下宝贝捐赠

“4个月前,我听朋友讲,晋江渔民打捞到一根长木。亲眼所见后,我花1万元买了下来。”吴先生是南平人,在泉州洛江区经商,长年从事古玩木材生意。一看到这古木,他的第一反应是做木雕完全不成问题。他切了一小块用火烧,灰竟是红色的,这更让他兴奋。

“这是乌木,并且是古船桅杆。”他初步判断,这根桅杆在淤泥中处于缺氧、高压状态,经长达上千年炭化过程,才形成乌木(又称阴沉木),其材质在国内很罕见。乌木质地坚硬,经长时间风吹日晒重量也能保持不变。与很多懂木头的专家探讨后,他觉得这根乌木至少有上千年历史,比1974年在泉州后渚港出土的宋代古船的年代还久远。 “这宝贝放在我店里只能是‘文化’,而捐给博物馆,就成‘文物’了。”虽然有些不舍,但他还是决定将这根古木捐给泉州市博物馆。

确为古船桅杆 助力“海丝”研究

昨日,古木被运到博物馆后,经工作人员现场测量,其长17.85米,最宽处直径50厘米,最顶端的直径为20厘米。细细观察,其中部有7个严重生锈的铁环,第一个铁环距古木根部有6.2米。专家确定该木头为古船桅杆,并认为该船船舱至少有6.2米深。不过,古木的材质,还要等相关专家考证才能确定。

“从桅杆的长度和直径来推测,这船古船应该比后渚港出土的宋代古船还要大。”吴幼雄、陈日升等泉州文化专家及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推测认为,这根桅杆为泉州“海丝”研究又添珍贵标本。陈建中表示,他们将邀请有关古船专家前来进行相关考证,并组织考古力量,在渔民当年发现古木的海域进行相关科学考证工作。泉州市博物馆考古部范主任说,他们将先采取相关措施不让乌木曝晒,并对乌木进行除盐。

来源:泉州晚报

相关报道>>>

蟳埔“出水”千年阴沉木?

渔民意外捞到古代木船桅杆,长17.85米,名木收藏人士初步判定为阴沉木,沉水已千年

市民买下捐给泉州市博物馆,博物馆将组织专家研究桅杆沉水时间及其所在古船来历

吊车将桅杆吊起,准备运往泉州市博物馆。

“出来了,出来了!”昨日午后,市区江滨路内港码头附近,一辆吊车从晋江江面上吊起一根长17.85米的木头,随后运往泉州市博物馆。木头是古代木船桅杆,是晋江溜石渔民朱永太2年前在蟳埔海域捞到的。

4个月前,名木收藏家吴先生得知后,请来专家鉴定,初步断定为阴沉木,沉在水中至少千年,吴先生以1万多元的价格买下后,决定捐赠给泉州市博物馆。他说:“这个木头在我这是文化,在博物馆就是文物了。”

泉州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范佳平表示,该桅杆的“出水”,是研究“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古港造船业及海外交通史的重要实物,根据该桅杆的长度可推测,原古船应该比海交馆陈列的古船大,估计排水量有600吨。

□早报记者 颜雅婷 吴嘉晓 文\图

渔民捕鱼网到古木 捞起发现是古船桅杆

昨天是农历七月十八,中午时分,趁着涨潮,朱永太和儿子急忙将自家的两艘内港小船捆绑在一起,又将那根大木头用绳子捆绑在两艘小船中间,他们要利用这波潮汐,将木头从溜石运到晋江北岸,再由吊车吊起运载往泉州市博物馆。

“网鱼的时候捞到的。”朱永太是晋江溜石人,长期在晋江、蟳埔一带捕鱼,前年,他在蟳埔网鱼时,渔网被水下物体勾住,“下水一看,是一根木头。”朱永太当时有些气恼,被木头勾住的网拉起后,跑了不少鱼。几天后,他再次来到蟳埔海域,决定下水把木头捞起来。“捞起来一看,好大一根木头,长17.85米、重1吨多,是船的桅杆。”朱永太将捞起的桅杆带回村子,搁在溜石的滩涂上。

“捕鱼50多年了,第一次见到这么长这么大的桅杆。”他推测,桅杆长达17.85米,那桅杆所在古木船长应该有30多米,“比海交馆陈列的古船还要大。”

套在桅杆上的铁箍

收藏家慧眼识木 初步鉴定为阴沉木 沉水已千年

因为好奇,朱永太从桅杆上削下了一些木屑,晒干后发现,重量一点儿也没有减少,“这可是好木头啊!”今年4月,在洛江开店的南平人吴先生听说这事儿后,一直爱好名木收藏的他随即前往朱永太家。

吴先生从桅杆上敲下了一小块木头,一部分烧成灰,发现灰呈暗红色,他拿着灰向多名名木收藏界人士请教,一致认为,该古木为阴沉木,沉在水中至少千年,但古木究竟是何树种,吴先生和业内人士还没探究明白。名木收藏专家认为,该木树种非南方所有,应该是国外的树种。

至于是何树种、沉入水中多少年,吴先生原想送往福建农林大学请专家鉴定,因福建农林大学只能鉴定树种,无法鉴定沉水时间,遂放弃。

桅杆尾径为50厘米

桅杆长且构件完整 捐赠博物馆供研究

“这桅杆的价值很高,不仅是它本身,还有其对于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方面的意义。”吴先生说,他决定将此阴沉木捐赠给泉州市博物馆。

他认为,泉州是千年古港,但佐证之物并不多,该桅杆对于研究泉州古港有一定的意义,“它在我这是文化,在博物馆就是文物了。”

昨日午后,吊车开进江滨路内港码头,小心翼翼地从江里吊起古船桅杆,并运往泉州市博物馆。这根长17.85米的阴沉木,最细处直径为20厘米,最宽处直径为50厘米,桅杆上有7个铁扣,已锈迹斑斑,底部因铁扣迸裂导致木头裂开,桅杆上附着好几片贝类海生物。

泉州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范佳平初步推断,桅杆应是挂帆的,完整长至少19米,而桅杆所在的古船长至少30米,其排水量约600吨,“应该比此前出水的古船还大。”

至于桅杆沉水的时间、古船的来历等,范主任表示,接下来将组织专家进行研究,包括回访出水位置、保护出水桅杆等各项工作。

桅杆上用于穿绳子固定帆的铁扣

相关链接

乌木(阴沉木) 兼备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有“东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之称。由地震、洪水、泥石流将地上植物、生物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洼处,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树木,在缺氧、高压状态下,在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经千万年炭化过程,形成乌木,故又称“炭化木”。历代都把乌木用作辟邪之物,制作成工艺品、佛像、护身符挂件。古人云:“家有乌木半方,胜过财宝一箱。”

来源:东南早报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