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泉台交流 > 正文

一场跨越海峡的血缘溯源 泉台首例氏族基因认祖归宗

qz.fjsen.com 2014-08-15 10:59:28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基因认祖 一场跨越海峡的血缘溯源

泉台首例氏族基因认祖归宗,失联300多年的台湾高雄史氏,正式回归到泉州史氏的族谱之列

(庄惠 绘图)

今年5月,从上海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传来消息,经过复杂的Y染色体DNA全序列检测,最终发现台湾高雄史氏与泉州史氏有着共同的基因类型,从而为双方搭建了科学的“DNA族谱”,也正式宣告台湾高雄史氏确系泉州史氏的分支。这是泉州姓氏家族利用Y-DNA检测构建“DNA族谱”的首例,而这次尝试更使得失联300多年的台湾高雄史氏,正式在泉州认祖归宗,回归到泉州史氏的族谱之列。

溯源报本,尊宗敬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长期以来,在中华姓氏当中流行着以修谱寻宗为特色的“文化认祖”,几乎每个姓氏分流都有自己的族谱、家谱。可是,随着时间推移、人物流失,许多古代谱牒不复存在。于是,近些年来,“基因认祖”概念逐渐兴起。

2013年,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宣布完全确定曹操家族DNA,围绕曹操及其家族的身世、遗传之谜也随之逐步破解。由于家族基因间没有关系,“曹操是汉代丞相曹参后人”这一说法有误;而现有的夏侯氏基因与曹操家族基因也不一致,因此曹操从夏侯氏抱养的说法也不准确。这一结果震惊了国人,用DNA检测来破解家族传承谜团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泉州史氏在明清时曾是地方望族,自其先祖史祃公由宁波入泉以来,已历600多年。据泉州市史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史梅约介绍,史祃公膝下有三子,各房族裔在泉州奋斗不息,崇学成风,文气昌明,在明清时期先后出过史于光、史朝宜、史朝宾、史继偕、史锦华等历史名人,其中史继偕更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当时的宰相),声名显赫,所以史氏一族传承脉络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国内文史界的极大关注。由于历史变迁,泉州史氏后裔的分布不断扩大,在海南、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等,都有泉州史氏后裔的存在,但是同样因为历史久远的缘故,长期以来,这些地方许多史姓人士并不清楚自己的族源出处。

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台湾高雄的茄萣乡和大树乡的史氏后人通过全国史氏研究大会上了解到他们的开基祖可能来自泉州,而且他们信奉的“玄天上帝”正是从泉州真武庙分炉过去的。于是他们积极与泉州史氏取得联系,并且根据台湾史氏公婆牌上的记载,以及各种史料和族谱,基本确认他们的祖先是在明末清初时,从泉州古宅村、井尾村前往台湾高雄定居落户的。2013年10月19日上午,台湾史姓最大庙宇茄萣乡“玄宇太祖庙”董事长史嘉成、管委会委员公关史进来等100多人,代表台湾高雄市史姓族人前来泉州真武庙进香“过炉”和认祖归宗。2014年3月,本着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泉州史氏与台湾高雄史氏都派出了代表,同全国各地的史姓代表一道,参加了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主持的史姓家族成员Y染色体DNA全序列检测。

5月,实验室最终检测结果显示,台湾高雄史氏与泉州史氏具有无可置疑的族缘关系,另外,结合泉台两地的史氏族谱,可以确定台湾高雄茄萣乡和大树乡的史氏祖先是从泉州移民过去的。至此,泉州史氏和台湾史氏的宗亲身份正式确认,这也厘清了台湾高雄史姓来源的疑团。这一结果令两岸史氏后裔兴奋不已,分离了300多年的泉台史氏终于又团聚了。

据悉,目前泉州史氏正在积极筹备海峡两岸及海内外史氏文化交流会,这次,他们将郑重地向台湾高雄的史氏宗亲送去那份“迟到”的请柬。

名词解释

Y-DNA检测

Y染色体是决定生物个体性别的性染色体的一种。人类的Y染色体中包含约6000万个碱基对。Y染色体上的基因只能由亲代中的雄性传递给子代中的雄性(即由父亲传递给儿子),因此在Y染色体上留下了基因的族谱。Y-DNA分析现在已应用于家族历史的研究。“基因认祖”,是一种按照血缘关系,以科学DNA检测数据为依据的溯明血缘始祖及其衍传世系的认祖方法。

□本报记者 吴拏云 实习生 潘焱艳 林晴佳

2013年10月,高雄史氏代表与泉州史氏宗亲共同在真武庙上香,完成300年来认祖归宗的夙愿。(资料图片)

位于清濛的青龙寺始建于后唐开运元年(944年),据说离这不远曾有史氏先祖寒泉公之墓——“鸟叫墓”。古时史姓每年必经此地,前去祭扫先祖墓。今寺犹存,但“鸟叫墓”却早已湮没不见。

泉台史姓渊源曾长期存谜

在做Y-DNA检测之前,对台湾高雄史姓的来历众说纷纭,有说是来自同安的,也有的说是来自泉州的,但都没有确凿的证据,致使高雄史姓无法认祖归宗。泉州史姓虽然有一些族谱和家谱记载了族人迁居台湾一事,但并不详尽,也不敢妄加断言。于是泉台史姓的关系一直处于一团迷雾之中。

史姓是中华最古早的姓氏之一。史氏在全国各地分布很广,而且自古以来名人辈出,四明史氏甚至出过“一门三宰相、四代两封王”、“满朝文武,半出史门”的辉煌历史。

据泉州市史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史梅约介绍,福建史姓大部分都是溧阳侯史崇的后代子孙。现在的泉州市区、晋江、南安一带史氏族人不忘祖根,在自家门楣和祠堂或灯号上都会写有“溧阳衍派”堂号。泉州史氏原本主要有三个支派:一支开基祖为溧阳侯史崇的41世孙史祃,于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从宁波入闽住泉避难,繁衍至今。史祃后裔有部分迁居我国的台湾、福建莆田、海南,以及东南亚等地;另一支开基祖为北宋河东人(山西人)史程,曾任晋江县令,后世多居住于晋江安平一带,古时井林村一带称为“史厝围”,是史氏群居之地。但在明代不知什么原因“史厝围”的史氏陆续外迁,现在那一带已没有史氏居住;还有一支是惠安崇武史氏,这是由崇武千户所首任镇抚史和在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带入泉的,史和祖籍溧阳,后曾移居安徽凤阳府定远县。惠安史氏后人有部分迁居台湾、浙江、福建厦门等地。

另据鲤城区江南街道侨联会副主席史玉树先生介绍,史祃一族入泉最初就住在泉州临漳门内。史祃有三子,依次为长房温泉公、二房寒泉公和三房冷泉公。长房温泉公后迁居新门外笋江浮桥,生有六子。这六子的后人又分居于赤土村、大房村、古宅村、石崎、后厝尾、下企村(现晋江御辇村)、塔前村、井尾村等地。二房寒泉公由临漳门内迁居平易里(现市区西街头),其后人在明代曾出过史朝宜、史继偕等名臣。三房冷泉公由临漳门内迁居南安水头乌厝寮,不久移居晋江安海。

台湾史姓分布很广,在台北、高雄、台中等地都有,但长期以来,台湾史姓人士一直不清楚自己的族源出处。高雄的史姓主要居住在茄萣乡和大树乡这两个地方,人口繁衍已达两三万人,其居住地也在不断扩散。

族谱往往有助于追溯族源出处

基因检测提供认亲铁证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检测结果证实高雄大树乡、茄萣乡的史氏源出泉州。

中华史氏是国内最早自觉组织家族成员进行Y染色体检测的少有几个姓氏之一。据从事家族遗传研究的上海大学教授史定华称,早在2012年,中华史氏就与复旦大学课题组合作,着手构建中华史氏家族DNA族谱。目前的检测结果证实中华史氏有多种起源,确定了四明史氏Y染色体单倍群为O1a1-P203,推翻了史氏多数源于汉侯之说。“据我所知,通过基因认亲,这在泉台之间还是首次。现在国内王氏、邱氏也在做同样的事(构建NDA族谱)”。

史氏在积极构建DNA族谱的过程中,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那就是为泉台史氏的认亲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契机。

据史梅约介绍,2013年海峡两岸史氏联谊联络人、高雄人史朝钟先生找到了高雄大树乡的一位史姓老人,请求他配合抽血以提取DNA样本,然而这位史姓老人出于迷信观念,拒献血样。老人还发牢骚说,“我们是来自泉州古宅的,不用再查啦”。这话引起了史朝钟的注意,追问之下才得知,老人是听祖辈人说的,他们这一族是从泉州古宅村迁居过去的。另外,大树乡史氏祠堂的公婆牌背面也有记载他们的祖先是在康熙年间从泉州古宅村移民到台湾的。

这一意外发现令高雄史氏认祖一事初现曙光。高雄史氏立即与泉州史氏取得联系,双方再根据族谱、家谱以及史料等物,推算出台湾高雄大树乡和茄萣乡的史氏,分别是从泉州的古宅村和井尾村移民过去的。而且高雄史氏奉祀的“玄宇太祖”也是从泉州真武庙“分炉”过去的。但文字记载毕竟并不全面,要想寻找高雄史氏认祖归宗的“铁证”该怎么办?只好求助于基因中的Y染色体检测了。

今年3月,泉州史氏派出包括史梅约等在内的8人为代表,而台湾方面则以“玄宇太祖庙”总干事史嘉成等4人为代表,参与中华史姓的Y染色体检测。另外,海南史氏也有4人参与了检测。为了使检测结果更准确、翔实,复旦大学课题组还在晋江东石镇井林村的一座古墓中,提取了史程的后人史传(明朝人)的六七颗牙齿去检测Y染色体。

5月,检测结果出来了,证实来自泉州古宅村、井尾村的史氏与高雄大树乡、茄萣乡的史氏,Y染色体比对完全一致。至此,高雄史氏在与泉州亲人失散300多年后,终于认祖归宗成功!泉台史氏首次通过氏族基因认亲,也终获圆满结局。

在高雄史氏认祖归宗成功之后,史梅约高兴地对记者表示,绘制出科学的“DNA族谱”,能够厘清千古谜团,正本清源,好处良多。中华史姓下一步打算让更多的台湾史姓人士参与到“DNA族谱”的构建当中来,也许,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在这一特殊族谱中,找到自己家族的生发之源。

在中华姓氏中流行着以修谱寻宗为特色的“文化认祖”,几乎每个姓氏分流都有自己的族谱、家谱。

“DNA族谱”正成为溯源重要方式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金力表示,“基因虽然不能告诉我们历史事件中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但它可以告诉我们人群间或者人物间的关系。”

近些年来,利用现代DNA科学技术建立的“DNA族谱”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DNA和指纹一样独特,世界上几乎没有两个人具有一模一样的DNA(同卵双生的双胞胎除外)。复旦大学李辉教授表示,通过检测DNA中的Y染色体,可以推断是否来自于同一父系。而Y染色体只有男性才有,它通过父亲遗传给儿子,再由儿子遗传给孙子,就这样代代相传,呈现出永续的状态,这为姓氏、家谱的关联研究提供无可辩驳的科学证据。采用“DNA族谱”和纸质族谱并行、相互印证的办法来确定族亲关系是可行的。

去年11月,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成果,并得到国际认可。“遗传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现在活着的人。”金力说,“我们通过研究现代人群的遗传结构,去推测人群的迁徙、分化史。”“曹操墓”鉴定事件,是一次学科结合的尝试。“遗传学只要获得了关于那位名人的DNA准确信息,就可以准确无误地告诉你,你究竟是不是他的后代。”

复旦大学课题组在发布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成果之后,又宣布将升级研究议程,围绕中华民族形成史、中华家族史和历史人物展开更庞大的立体研究,以确定历史人物与家族、族员之间的真实关系。

其实,早在曹操家族基因破解之前,包括孔子、成吉思汗等一批历史名人的后裔早就开启了DNA测亲之路,“DNA族谱”已然成为研究中国人起源与演变的重要方式。

 

赤土村内的史氏祠堂已有数百年历史

纸质族谱大多存在缺陷

中华姓氏修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直绵绵不断。编修族谱或家谱,既是记录历史的一种好的传统,也是一种文化寻根。族谱家谱是平民百姓的史册,也可以称为老百姓的“小史记”,它能够挖掘前人的文化财富,并作为一笔精神遗产留给后人,同时帮助创造一个和谐家族,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然而,自古以来,族谱、家谱的编修就不可能是一件百分之百准确的事情。或因对历史的不明,或缘于重要人物的散失,或也有修谱之人素养的问题,各类家谱都会有或大或小的缺陷。

据广西贺州家谱研究会的董全吉介绍,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致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正因为古代谱牒不复存在,加上迁徙的频繁,各姓氏修谱也都有了合理的“想象空间”。流传至今的祖传家谱很多都出自明清时期,但是,明清两代家谱造假现象却是络绎不绝,一些姓氏家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不少家谱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为自己先祖。旧时甚至出现过所谓的职业“谱师”,专门帮人在修谱时添入名臣名人作为“先辈祖宗”,这种做法被称为“拜谱头”。“修谱可能有太多人为因素,不可避免会隐藏一些主观动机,所以纸质家谱内容的采用也须慎重”。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