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所学就此断层太可惜 南安三古稀老人办起非遗馆
三个风雨相伴的老友,齐心撑起村级非遗馆 王培元的这一炽烈想法,得到了同村两位老友的支持。他们是现年73岁的王温陵,和年近七旬的王振磅。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出生于农村,就业于平凡岗位,三位老人称自己“要钱没钱,要力气年纪这么大了也没什么力气”。但经历过风雨的智慧,让他们想到要成立各司其职的工作团队,建设一个自发、公益的村级非遗馆。 2009年,王培元老人的身体稍微康复后,这支古稀之年的团队运作起来了—— 身怀才艺的王培元负责提供展品。“有的作品家庭困难时已经卖掉了,为了展览所需,很多需要重新制作补充。”王培元说,因为没有力气拓印石碑,他研究出了“水平拍摄放大临摹法”,摩崖石刻馆中的数十幅作品,都通过这一方法制作而成。因为没有钱买篆刻所需的印章石,他就想到了以芋头来替代,硬是创作出了一组世界各国领袖伟人头像的印章作品。 王温陵和王振磅则分别负责筹资和场所。经过全村动员的两轮集资,筹到了三万多元。有了这笔钱,老人们把村里的危旧废弃小学简单修缮后,书法馆、国画馆、摩崖石刻馆、印谱馆、剪纸馆、名人草书彚馆、综合馆、农博馆……村级非遗馆有模有样地办了起来。 乘势“文都”机遇,盼有生之年再贡献 “很多人被丰富的展品所吸引,都不会留意到每个馆的门窗都不一样呢。”采访中,老人们得意地说,那些都是当初资金所限,从泉州市区旧货市场零碎买来的。而所需的工时,也都是村里的年轻人义务帮忙。 从内心深处的一个设想,到如今梦想变成现实,三位老人很开心。而让他们更为开怀的是,在他们创建村级非遗馆的过程中,村里的群众也被感动、感染,对文化艺术生活有了更多了解和认识。“现在,在我们的倡议和推动下,村里不仅有非遗馆,还有小鼓队、腰鼓队、南音队、篮球队、广场舞队,真正过上了文化生活。”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按说我们应该很满足了,但去年泉州成为‘东亚文化之都’,今年开始更是打响‘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品牌,我们的心思又活了。”三位老人说,希望今后能在社会热心人士帮助下,筹集更多资金用以扩大规模,创作和收集更多海丝题材、“文都”题材的展品。 “譬如说‘泉州十八景’,我只在10多年前评定时剪过其中的六幅,这段时间正加班加点把剩下十二幅赶出来。时不我待,我深刻感受到这一点。”王培元说。 □本报记者 孙灿芬/文 戴涵琦/图 |
- 2014-08-18大山里的“非遗” 永春龙水漆篮的沉浮往事
- 2014-08-09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单 洛江陈三五娘传说入选
- 2014-07-31台商区屿头村5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揭牌
- 2014-07-30闽南“非遗”项目下基层 “大手牵小手”传承
- 2014-07-25“陈三五娘传说”入选国家“非遗” 文化价值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