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三国学者齐聚泉州 研讨东亚海洋水下考古
8月13日,古船桅杆被赠予泉州博物馆(资料图) 东南网8月29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吴月芳 实习生 蔡梅莹)深海不但有奇幻美景,还埋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珍宝。昨天,作为“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东亚海洋考古学术研讨会在泉州举行。 中日韩与水下考古相关的学术大腕聚集,探讨水下考古的心得,寻找未来探索的方向。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张威当场宣布一条喜讯:中国很快要在青岛正式投用第一艘专业考古工作船,结束之前水下考古全靠渔船协助的历史。 东亚海洋考古学术研讨会由泉州市东亚文化之都建发委员会主办,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文物局,以及山东青岛、海南、天津、广东、浙江、香港的水下考古学者与会。还有日本亚洲水下考古学研究所、日本政法大学,以及韩国国立海洋文化财研究所、韩国国立全南大学等日韩学者参加。 据此前报道,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船被命名为“中国考古01”。设计排水量约为950吨,相比其他常规类型船舶,它具有水下考古仪器专业设备多、后甲板作业面积大等特点。考古船具有良好的稳性与适航性,可以为水下考古专业人员提供工作和生活平台。 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船的主要工作海域为中国沿海,可承担水下文化遗址的普查、专项调查及小型发掘工作,基本能够满足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求。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水下考古研究,至今已进行六批水下考古人员培训。全国有60名左右的一线水下考古人员队伍,其中泉州就有5人。 泉州最早参加水下考古培训的,是泉州海交馆考古部主任傅恩凤,1998年作为第二批学员,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学习和实践。后来,泉州市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张红兴、泉州市博物馆陈列部主任吕睿、晋江博物馆林清哲、泉州海交馆薛彦乔陆续加入水下考古队伍。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表示,泉州市最快可以在明年年初开始正式的水下考古工作。2012年至2013年,泉州完成沿海水下文化遗存普查的陆上调查环节,详细调查了沿海的渔民、船长、村民,发现古代沉船疑点数十处,基本摸清了泉州沿海北至泉港,南至小嶝岛海域水下历史文化遗产情况。今年内就将形成调查报告,申报泉州开始正式水下考古。 花絮 日学者赞叹古船桅杆 研讨会上,泉州市博物馆最近受赠的那根17.85米长的古船桅杆,作为实证被提及。前天下午,日本亚洲水下考古学研究所理事田中克子认真查看古船桅杆后赞叹:“日本没有发现这么长、这么完整的古船桅杆!” 与田中克子同行的,还有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羊泽林。羊泽林说,大部分沉船被发现时,很少有桅杆,只有桅杆座。泉州发现这么长的古船桅杆,真是见证泉州海丝新的活标本。 |
- 2014-08-28“泉州半小时”移师日本横滨 献梨园戏武术串烧
- 2014-08-28横滨文化“旋风”29日起登陆泉州 市民将享试听盛宴
- 2014-08-25“陈三五娘”传说 洛江文化周展示国家级非遗活态传承
- 2014-08-24百米画卷尽展海上丝路文化 草原汉子扎根泉州
- 2014-08-23“文化之都·仙山洛水”洛江文化周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