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来 柿上霜
做柿饼要时刻注意老天的脸色
东南网11月19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见习记者 花蕾 记者 田米 文/图)远远望去,屋顶一片片金黄。走近一瞧,原是一个个柿饼。柿子红是安溪光德村内园深秋饱和后的颜色,吸引着摄影爱好者的长焦。
57岁的春来,原先家旁有棵百年老柿树,树皮裂成不均匀的碎片,像是古瓷上的开片,遒劲郁勃的枝叶与云相触在天空。它就像一位沧桑的老人,见证着山乡的变化。
春来继承了父辈做柿饼的手艺。因村里没成片柿林,柿子主要来自三明永安的柿子种植户。挑柿子也有讲究,每个必须重3两以上。
在儿子小苏的记忆里,立冬过后是一年里最忙的时节,买回的柿子必须尽快削皮。外层的皮削下,晴朗的日子,用太阳发酵,等到冬至时节,西北风来,带走水分,保留甘甜,柿子自身糖分变幻成一层白霜,看着馋人吃着甜,抢占头摊,能卖个好价钱。
做柿饼既是细活又能“累死一头驴”,要时刻注意老天的脸色。若天气太暖,柿饼会发霉;若天气太阴,柿饼会烂掉;若温度太冷,柿饼会变干。许多人用卖柿饼得来的第一桶金去做别的生意,春来仍一声不吭地做着。
小苏大学毕业后留在厦门,柿子红的季节,偶尔回来帮忙,他常劝父亲不要再做柿饼。让春来欣慰的是,女婿继承了他的手艺。
“这时节,柿子早熟透了。小时候,我偷爬到树上,专挑软的摘,吸一口,蜜糖似的液体立时便唤醒所有感官。”小苏说,以前柿饼是稀罕物,除了卖掉换钱生活外,剩下的过年摆上桌做供品。有次,眼馋的他偷了一个,被父亲发现,挨了一顿揍。
春来站在顶楼,一手翻腾着柿饼,嘴里念着:“等风来,就能上霜了。”小苏看着父亲的背影,突然想起,老宅旁的那棵百年柿树一直用果实哺育他们小一辈,而父亲一生只知道奉献,却未想到索取和享受。
想起姐夫提起将来绝不让孩子再做柿饼,太辛苦了,小苏眼眶有些湿,“父亲守了一辈子的祖业怕要断在我们这辈上了”。他走上前,戴上手套,帮父亲翻起柿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