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县市新闻 > 正文

活着的明清古村落 泉港区土坑村留存27座古建筑

2014-11-28 10:08:12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土坑古民居群

隐藏在繁华的乡镇村落之间,她显得出类拔萃;浸润几百年的岁月,留下许多古朴和沧桑——这些印迹,就是活着的古村落、古建筑。近日,记者走访了今年年初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的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

□记者 邱志坚 廖培煌/文 庄子瑜/图

望族繁衍数百年 留存27座古建筑

土坑村委会副主任刘永才告诉记者,土坑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的明朝永乐年间,刘氏先人从外地迁居土坑后,便在此繁衍生息。

明清时期,刘氏以祖祠为中心,南北两侧分四排而筑,陆续建成的古厝最高峰时多达67座。明清以来,该村出过70多位举人、进士和为官者,因此,每一座厝规模都很大,建制完整。现如今,明朝年间所建的古厝大多坍塌,存有的27座古建筑多为清代所建。

这些古大厝皆为砖石木结构,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式或卷棚屋棚,座座屋脊高翘,壮观辉煌。土坑村的刘氏先祖,从莆田迁徙而来,这里留存的古建筑,除了闽南古建筑特色,也兼有莆田地方特色,同时不少刘氏先人曾官居高位,不少房子模仿京城的建筑样式。

每一幢老宅子 都有讲不完的故事

土坑村的每一幢建筑,背后都有源远流长的故事可述。在古村落中央,一幢“刘百万”居住过的三开间落外加双护大厝,占地面积达1700多平方米,仅大门、房门便有100个,窗户99个,天井11个。

后龙镇副镇长刘宗强和刘永才带着记者逛了逛。大厝砖石木泥结构,砖雕、石雕、木雕,甚至于屋檐下的泥块都雕有精致图案。给人印象颇深的是,这里简直是“迷宫”,一不小心,绕过一个门就来到另一番洞天,找不到来时的路。

据称,清乾隆年间,第十二世的刘祥云,从事海上运输,与族亲合伙购置了18艘桅帆船,从北方运来大豆等粮食到南方贩卖,再将南方的货品运到北方,经年累月,积攒下庞大身家,成一方富贾,被人誉为“刘百万”,在他手上建成的大厝,便有18座,其中大多数保存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厝群中间,还有一排“当铺街”、“金银街”,当年的土坑刘氏后人在此经商,开当铺,卖金银、米、布,成为一方最为繁华之所。在一处被改造为“民俗文化展示馆”的古厝大门,甚至还保留有少见的“门当户对”建筑构件,门楣上的“木铃铛”,门槛前的门枕石,代表“福禄寿”的石坠。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